调入东宫詹事府,任右春坊右赞善,对陈兴而言,简直是鸟枪换炮。
他换上了崭新的青色官袍,人模狗样地跟在太子朱标身边,参与一些不太紧要的文书整理和讲读事务。
几个月时间眨眼而过。
一日,朱标特意在东宫书房召见陈兴,屏退左右,显然是要深谈。
“陈卿,” 朱标指着桌上几份关于地方税赋、漕运损耗的奏报,眉宇间忧色更重。
“国用艰难,如履薄冰。你前几月所言宝钞之弊,切中要害。”
“然,此为积弊,非一日可解。依卿之见,开源节流,可有良策?”
陈兴知道,这是真正的考校,也是展现价值的机会。
同时也看看他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
陈兴深吸一口气,回忆了良久过去看过的穿越文,将所了解的方法用官场用语进行转换。拱手道:
“殿下,微臣斗胆,抛砖引玉。开源节流,需多管齐下。”
“其一,引入高产作物,固本培元!说着陈兴眼神发亮,这是他认为最可行也最根本的一条。
“殿下可知,海外番邦,有数种神物?其一曰‘甘薯’(红薯),耐旱耐瘠,亩产惊人,荒年可活命!”
“其二曰‘玉黍’(玉米),亦高产,可作主粮可饲畜!”
“其三曰‘马铃薯’(土豆),不挑地,产量亦丰!”
“若能遣得力之人,远赴南洋、甚或更西之地,寻得此等作物良种。”
“引入我大明试种推广,假以时日,必能使我大明仓廪实,民无饥馑之忧!此乃立国之本!”
朱标听得大为意动,眼中露出热切的光芒:“此等神物,当真存在?”
若真如此,实乃社稷之福!孤即刻禀明父皇,遣人寻访!”
他深知粮食对大明这个庞大农业帝国意味着什么。
陈兴话锋一转接着道:“其二,放宽商事,繁荣市井,广开税源。”
“光有粮还不够。朝廷要钱,百姓也要活路。如今朝廷对商贾限制过苛。
路引、关卡、课税繁重,商路不畅,物不能尽其流。
若能适当放宽限制,保护正当商贾,鼓励民间互通有无,则市井必然繁荣。
商贾赚了钱,朝廷抽的税自然也多,此乃活水之源!
譬如苏杭丝绸、景德瓷器、松江棉布,皆为天下珍品,若能畅通其道,利国利民。”
朱标微微蹙眉,显然对“放宽商业”有所顾虑:“陈卿所言有理。”
“可农为本,商为末。若百姓见经商利厚,皆弃农从商,田地荒芜,根基动摇,岂非本末倒置?”
“此策…恐需慎之又慎。” 他受儒家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很深。
陈兴早有准备:“殿下明鉴!所以微臣才将‘引入高产作物’置于首位。”
“唯有粮食根基稳固,亩产大增,一农可养数人,方能腾出人手从事工商。”
“若粮产不足,贸然放开,确易生乱。此乃相辅相成,需循序渐进。”
“其三,发展特色手工业,扬帆出海!”
陈兴趁热打铁,“我大明物华天宝,丝绸、瓷器、茶叶,皆为海外番邦梦寐以求之物!”
“何不效法唐宋,大开海禁?组织官船或特许民间海商,扬帆出海”
“行那‘海上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运出去,换回真金白银、香料、奇珍。”
“甚至…那高产作物的种子!此乃一本万利,利国利民之上策!”
“海禁?” 朱标脸色微微一变,下意识地摇头。
“陈卿慎言!父皇登基之初便严申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此乃祖制!”
“倭寇猖獗,海疆不靖是其一;”
“前朝张士诚、方国珍余孽借海路遁逃,勾结外夷,隐患未消是其二!”
“此时言开海禁,无异于打父皇的脸!此议…绝不可提!”
朱标的态度异常坚决。海禁是朱元璋定下的铁律,涉及国家安全和帝王尊严,触碰不得。
陈兴心里暗叹一声,知道这条路在洪武朝基本堵死了,只能暂时按下。
“其四,精简开支,尤重宗藩!”
陈兴抛出了一个更敏感、但也更现实的问题。
“殿下,开源之外,节流亦重。朝廷岁入有限,而支出浩繁。”
“其中,尤以宗室藩王俸禄、供养,耗费甚巨!”
“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千石……”
“且世袭罔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今宗室尚少。”
“然百年之后,恐朝廷岁入泰半皆入宗室之口!此乃悬于大明头顶之利剑,不可不虑!”
朱标脸色变得极为凝重。宗藩问题,他何尝不知?
只是涉及亲族,牵一发而动全身,父皇更是极为看重血脉亲情。他沉默片刻。
才沉重道:“此乃骨肉至亲…父皇常言,子孙后代,总要给碗安稳饭吃。削减宗禄,谈何容易?”
陈兴见有戏,抛出了他借鉴历史的“折中之法”。
毕竟他实在不忍见到最有骨气的,汉人最后一个王朝,被崇祯年间发不出军饷所拖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