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请客送礼、过年串门,不论城里农村、南方北方,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这个习俗。
一过正月初一,凡是有点交情或是沾亲带故的,都会互相送点礼,显得人情往来、关系和睦。
说起过年送东西,还真闹出过不少笑话。
我小时候,就常按爸妈的吩咐,去屯子里有亲戚关系的老辈家里送礼,也遇到过不少有意思的事儿。
听到这儿,您可能纳闷了:不就是送点东西嘛,能有啥好笑的?
那今天,我就给您讲讲“小三子过年串门送礼”的乐子。
小三子毕业后就在家务农。那两年,他妈身体不太好,爷爷年纪大了,干不动活儿,爸爸虽是病退,身体也一样差。
小三子刚回乡,农活也不熟练,收成自然不好。加上家里老人常年吃药打针,妈妈还总住院,日子过得挺艰难。
尽管手头紧,三子妈却是个讲究人情往来的人。该走的礼数不能少,该送的礼还得送。
其实过年送礼也有门道。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没几家舍得吃送的礼。
串门的东西常常是你送给我、我送给他,转一圈既能还人情,也省得花钱。
听说有的人家实在困难,就把收来的礼留到第二年再送人。
您说要是好烟好酒也就算了,可罐头、糕点哪放得住?
其实烟也有保质期。
记得有一年,邻居来我家串门,拎的糕点都硬得硌牙,根本没法吃,估计就是上年留下来的。
讲回1989年过年。
年前,小三子从供销社买了四盒槽子糕、四瓶罐头、四瓶酒和四包红糖。
这些也就够了,别人送来的礼,转手再送别的亲戚,也够周转。东西备好了,就等着过年。
那年三子家格外冷清。大哥结婚搬出去住了,大姐二姐也成家多年,只有二哥从省城回来过年。
正月初一吃完早饭,三子妈就说:“三子啊,你赶紧先去串门,别等人家来了,咱回礼要是比人家送的少,可就丢人了。”
“你先去,送多送少没人计较。二小家每年串门都早,回回都能多收点礼。今年咱家困难,你先去。回来之后,记得去小秋燕家。”
“燕子不在了,你每年都得去看看李奶奶,这事不用我年年提醒。以后我不在了,也得记着啊,三子。”
小三子看妈妈身体那么差,说话都带喘,还操心这些人情往来,不忍让她着急,就下炕准备东西。
他问:“妈,给二小家拿啥好?”
三子妈说:“就拿两包槽子糕吧,再加两瓶酒。他爸爱喝酒。咱家槽子糕是你新买的,软乎,不像有些人拿硬邦邦的东西糊弄人。快去快回。”
小三子应了一声,拎着东西就往二小家走。
一出院子,他眼珠一转,想起大家都说串门送的东西没人吃,最后放坏了也是浪费,那还不如……他心一横,就打开一包槽子糕。
刚从供销社买的,软和得很。
他拿起一块,咬了一小口,又放回去;再从底下掏出一块,也咬一口,然后重新包好,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往二小家走。
哎,您说巧不巧,还真应了三子妈的话。半路上,小三子就碰见了也拎着东西的二小。
哥俩一对眼,哈哈大笑,心里都明白是咋回事。
二小说:“得了三子,咱也别绕远路了,直接把东西一换,各回各家,就算任务完成。还得赶下一家呢,你看行不?”
小三子说:“行啊,正合我意。给,别跟你爸妈说这是我家送的啊,你可别偷吃。回头我去燕子家看李奶奶,你去不?”
二小说:“我得去,但不一定赶得上。忙完了我和虎子、大成子去找你打扑克。走了啊!”说完,两人就各自回家了。
之后小三子又去了李奶奶家,还有老五哥、老赵书记那儿。一上午忙下来,送礼其实就是互相串换,不然真浪费。
那时候是真穷,农村过年送礼就那么几样,再没钱,人情也得走到。
按理说,送礼该投其所好,送人家需要的,可那时候哪顾得上,都是家里有啥就送啥。
如今生活好了,送礼的方式和观念也变了。
有人送茶叶、水果、衣服,还有人直接送购物卡,喜欢啥自己买。
时代不一样了,啥都在变。
再说回小三子家,他往外送礼,别人也往他家送。三子爷爷在靠山屯年纪大、辈分高,三子妈身体又不好,来串门的人也不少。
不管有钱没钱,人情不能断,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一晃到了初三,串门送礼的人就少了,大多是屯里的秧歌队来拜年,到谁家都给两盒烟,图个热闹。
家里人口越来越少,三子爷叹气说:“这年过得没以前有意思喽。”
加上家里老人多、病人多,今年连年猪都没杀,和从前热闹的场面比,确实冷清了不少。
初三上午,三子妈问小三子:“这几天都去谁家啦?别漏了谁,咱捋捋。”
母子俩盘算半天,觉得该去的都去了,该来的也来了,差不多礼数都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东北那些灵异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