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集:整理四方经验
轩辕将行囊里的麻布卷一一铺开时,山涧的风正卷着松针掠过青石案。案上先摆开的是东夷巫祝赠的砭石图谱,三块磨制光滑的石片压着泛黄的兽皮,上面用赭石画着不同形状的礁石——尖如锥的是“泻石”,用于刺破痈肿;圆如卵的是“按石”,专司按压止血。他指尖抚过那道记录潮汐呼吸的曲线,仿佛又听见东夷孩童迎着晨雾的呼哧声,那时他跟着吐纳三日,竟治好了连日赶路的倦怠。
“水之性,柔能克刚,却也能渗诸窍。”他低声自语,从行囊侧袋摸出个陶罐,倒出几粒南疆带回的薏米。圆润的白粒滚在石案上,像极了雨林里清晨叶尖的露珠。他想起那位南疆医者教他辨认薏米时的模样:蹲在水泽边拨开草丛,指着根部紫红色的须说“此草吸湿地之浊,其籽却能清人脏腑之湿”。当时他还笑问“何以浊中生清”,老者只拍着他的肩道“天地本就如此,毒草旁必有解药,浊水中自有清泉”。
正想着,案角的皮囊忽然滚倒,里面的羊肝干掉了出来。轩辕拾起来时,指尖触到粗糙的纹理,仿佛又看见西域那位牧民大叔捧着刚煮好的羊肝笑:“我们牧人眼里,牛羊不光是肉,更是药。肝明目,肺补肺,这是老祖宗传的理。”他当时还为马粪止血的法子犯过嘀咕,直到亲眼见那牧民将晒干的马粪研成粉,敷在被马蹄踩破的伤口上,血竟真的瞬间凝住。“万物无贵贱,能用便是好东西。”大叔的话此刻又在耳边响起,他忍不住将羊肝干放回皮囊时,特意按了按里面的正骨图谱——那上面画着牦牛骨烧灰调酒的法子,旁边还记着“骨碎需补骨,同气相求”。
一阵山风卷来凉意,轩辕拢了拢衣襟,目光落在北地医者赠的脉诊木人上。那木人是用松木刻的,手腕处特意标出了寸、关、尺三个凹槽,旁边的兽皮上密密麻麻记着:“浮脉为表,沉脉为里,数脉为热,迟脉为寒”。他想起第一次学切脉时的窘迫:三指按在牧民腕上,只觉脉搏跳得又快又乱,哪里分得清什么浮沉。北地医者握着他的手调整位置,指尖传来的力道轻重变化,竟真的能摸出不同的脉感。“脉是气血的信使,它会告诉你病人藏在肚子里的话。”老者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轩辕下意识地伸出三指,对着自己的手腕按下去,凝神体会那沉稳的搏动,忽然想起那位面色青黑的猎人,当时他脉沉而紧,用了艾灸配合生姜汤,三日后再诊,脉就浮起来了。
石案渐渐摆满了,轩辕索性盘腿坐在地上,将四方的记录按地域归成四堆。东夷的堆里,除了砭石和呼吸法,还有海盐热敷治痹症的方子,旁边画着个简单的小人,肩膀处用红笔圈了圈。他记得那是个老渔民,肩臂僵得抬不起来,用海盐炒热裹在布里敷了半月,竟能重新摇橹了。“盐得海水之咸,性热,能逼出骨头缝里的寒气。”巫祝当时说的话,他一字不落地记着。
南疆的那堆最厚,光草药图谱就占了大半。除了青蒿和解蛇毒的半边莲,还有治跌打损伤的青藤、健脾的山药,甚至有一页画着色彩鲜艳的毒蘑菇,旁边标着“此菌色艳者多毒,味辛麻,误食者用绿豆汤解”。他想起那次跟着医者入山,见他仅凭叶片形状和根茎颜色就能断定草药性味,心里佩服得紧。“草木有灵性,你对它用心,它就告诉你能治什么病。”医者摘青蒿时,指尖被锯齿划破,血珠滴在草叶上,竟引来几只蜜蜂,他说这是“草木引蜂,说明性偏凉,能清热”。
西域的记录里,动物药占了多数。除了羊肝和马粪,还有酥油润燥的法子,旁边画着个牧民涂抹酥油的手,皲裂的纹路被滋润得平服了。最让他难忘的是烈酒调药的方子,那位牧民将烧得滚烫的烈酒倒进药粉里,蒸腾的热气裹着药香,连空气都变得暖起来。“酒是粮食精,能带着药劲儿走遍全身。”他当时试喝了一口,辛辣感从喉咙直冲到丹田,半晌才缓过来,却也记住了那股子通透的暖意。
北地的记录最细致,除了脉诊舌诊,还有艾灸的穴位图和耐寒导引术的步法。那套“熊经虎顾”的导引术,他每天都在练,此刻下意识地伸展双臂,模仿熊的姿态沉肩坠肘,果然觉得腰背的酸胀缓解了不少。旁边记着的“冬病夏治”四个字,是那位老医者特意叮嘱的:“冬天冻出来的病,得趁夏天天热时治,那时毛孔开,药劲儿能钻得深。”他当时还不太懂,直到见老者用艾绒灸治一位老人类风湿,夏天灸过,冬天果然没犯,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夕阳斜斜地照在石案上,将四方的记录染成了金红色。轩辕忽然发现,东夷的潮汐呼吸讲究“顺天时”,南疆的草药强调“就地取材”,西域的动物药看重“同气相求”,北地的诊法注重“观外知内”——看似各有各的道理,却都绕不开“人要跟着天地走”。他想起岐伯教他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忽然觉得这些零散的经验,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珠子,而“阴阳”就是那根能把它们串起来的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古人的智慧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