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南州城郊,泥土路被昨夜的小雨泡得黏糊糊的,踩上去能裹住半只胶鞋。林砚跟在李建国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菜窖方向走,鼻尖萦绕着雨后泥土混着腐烂菜叶的腥气,和他在警校模拟现场闻到的消毒水味截然不同。
“小林,待会儿别乱碰东西,跟在我后面看就行。”李建国头也不回地叮嘱,声音裹在清晨的凉雾里,带着老刑警特有的沉稳。他手里攥着个铁皮手电筒,光柱在前方晃来晃去,照亮路边歪歪扭扭的玉米杆——这地方偏僻,除了几户种菜的农户,平时鲜少有人来。
报案的是菜窖主人的邻居,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农,此刻正蹲在菜窖口抽烟,烟蒂扔了一地,脸色比地上的泥土还灰。“李队长,俺早上来取白菜,一掀窖门就闻着不对劲,往下一看……”老农话没说完就打了个哆嗦,手心里的烟卷都抖掉了。
李建国没多问,先让技术组的老张在菜窖周围拉了根麻绳——这就是80年代的“现场保护”,没有警戒带,更没有专业的隔离设备。老张蹲在地上,用粉笔小心翼翼地圈出几个脚印,抬头对李建国说:“队长,都是胶鞋印,不过下雨泡得有点模糊,能看出是38码左右。”
林砚凑过去看,菜窖入口的泥土被踩得乱七八糟,大部分脚印都重叠在一起,只有老张圈出的那几个相对完整。他下意识地想从口袋里摸勘查手套,手指却摸了个空——原主的警服口袋里只有个笔记本和半截铅笔,别说手套,连个物证袋都没有。
“死者是张老太,独居,就住在那边的土坯房里。”李建国指着不远处一栋矮房,“昨天下午还有人看见她在门口择菜,晚上就没动静了。老张,你再仔细看看,能不能从脚印上看出点别的?”
老张又趴在地上看了一会儿,摇摇头:“只能看出是新鞋印,鞋底花纹是最常见的条纹款,市面上到处都有卖的。”他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不过这附近就几户人家,排查一下谁有同款胶鞋,应该不难。”
林砚没说话,蹲下身盯着其中一个脚印。他记得在警校学过,鞋底泥土的成分能反映出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如果嫌疑人经常去砖厂、工地这类地方,鞋底会沾有特殊矿物质;如果常待在居民区,泥土里可能会有煤灰、炉渣。他仔细观察脚印边缘的泥土,发现有几处泛着淡淡的青灰色,和周围黄褐色的泥土明显不同。
“李队,”林砚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这个脚印的泥土好像有点问题,能不能取样回去看看?”
话音刚落,身后就传来一声嗤笑。赵伟抱着胳膊站在旁边,脸上带着不屑:“林砚,你刚毕业没经验吧?这下雨天,泥土混点别的颜色不是很正常?还取样?咱们局里连个化验的设备都没有,取回去能干啥?”
林砚转头看他,赵伟的警服扣子没扣好,裤脚沾着泥却毫不在意,显然没把现场勘查当回事。“就算没有设备,至少能判断泥土来源,”林砚耐着性子解释,“如果青灰色的泥土不是这附近的,说明嫌疑人可能不是本地住户,或者最近去过别的地方。”
“哼,说得倒轻巧。”赵伟撇撇嘴,“张老太平时跟邻居关系不好,前几天还跟西头的王二吵过架,王二就有一双38码的胶鞋,我看先去把王二找来问问,比在这儿研究泥土靠谱多了。”
李建国皱了皱眉,没立刻表态。他走到林砚身边,也蹲下来看那个脚印:“小林,你说的青灰色泥土,能确定不是雨水冲过来的?”
“能。”林砚指着脚印中心,“您看,青灰色泥土集中在脚印凹陷处,边缘都是正常的黄褐色,说明是嫌疑人踩进来的,不是雨水冲的。而且这颜色看起来像是某种矿石粉末,咱们这附近没有矿山,很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带过来的。”
李建国沉默了几秒,抬头对老张说:“老张,你先把这个脚印的泥土刮一点下来,用纸包好收着。赵伟,你去把王二叫到队里问话,注意态度,别跟人起冲突。”
赵伟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李建国会采纳林砚的建议,脸上有点挂不住:“李队,王二那小子平时就游手好闲,张老太死了,他嫌疑最大,直接带回来审不就行了?还费劲取样干啥?”
“让你去你就去,哪那么多废话!”李建国的语气沉了下来,“办案讲的是证据,不是猜。王二有嫌疑,但不能凭一双鞋就定人家的罪,万一抓错人,耽误了真凶怎么办?”
赵伟被怼得没话说,悻悻地转身走了,走之前还瞪了林砚一眼,那眼神像是在说“你给我等着”。
林砚没理会赵伟的敌意,继续跟着李建国勘查现场。菜窖里一片漆黑,李建国打开手电筒,光柱照下去,林砚看到一具蜷缩的尸体,正是张老太,身上盖着几片白菜叶,脸上还残留着惊恐的表情。苏晓已经到了,正蹲在尸体旁边,用一把小剪刀小心地剪开张老太的衣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