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渊”模式下的“新生基地”,时间仿佛被拉长,在专注与沉淀中悄然流逝了数月。外部星域的零星冲突依旧,如同永不间歇的背景噪音,但联盟的核心力量,正如伊娜所期望的那样,在这相对平静(尽管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的时期,进行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寻钥”计划总部内,艾拉和她的团队几乎将自身与数据流融为一体。对“钥匙”碎片“基底态”能量签名的分析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那并非简单的能量沉寂,更像是一种将自身存在“降维”或“编码”入了某种更深层的宇宙结构,常规的探测手段如同盲人摸象,只能触及皮毛。
“我们或许需要换个思路。”一位来自岩心族的地质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擅长研究物质在极端压力下的相变,“如果‘基底态’是一种极致的‘秩序压缩’,那么它可能并非完全‘消失’,而是其振动频率或信息表达方式,跃迁到了我们常规感官和仪器无法直接感知的波段。就像超声波之于人耳,不可见光之于肉眼。”
这个观点带来了新的方向。团队开始尝试利用高维数学模型和灵能场共振理论,去“翻译”和“解压”那些记录下来的、看似杂乱的底层能量波动。过程极其耗费心神,进展以字节为单位缓慢推进,但每一次微小的数据破译,都仿佛在坚冰上凿开了一道裂缝。
与此同时,在基地最深层的尖端实验室里,另一个与“钥匙”碎片相关的项目,在绝密状态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
该项目并非直接寻找碎片,而是尝试利用从“避风港”数据中逆向工程出的、极其残缺的“基石”能量操控理论,结合星萤族的秩序定义之力,人工模拟出一种极其微弱的、类似的“秩序奇点”。
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尝试,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能量反噬或不可控的空间畸变。实验被安排在一个多重隔绝的亚空间泡内进行,由伊娜亲自坐镇,凯登带领最精锐的陆战队在外围警戒。
经历了数十次失败的尝试,消耗了海量的稀有能量晶体后,实验团队终于在一次精心调整的能量谐振中,于实验室中央的约束场核心,成功地稳定住了一个针尖大小、持续了不到零点一秒的、散发着微弱乳白色光晕的能量点!
就在那能量点存在的瞬间,所有在场的灵能者,尤其是伊娜,都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与“钥匙”碎片同源,但更加“稚嫩”和“纯粹”的秩序波动!它仿佛是一粒刚刚诞生的、关于“定义”与“存在”的种子!
虽然它转瞬即逝,但其产生时记录下的能量图谱和空间扰动数据,成为了“寻钥”计划无比珍贵的参照系!它证明了“基石”技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和复现,为解析“钥匙”碎片的“基底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对照组”。
消息被严格封锁,但参与实验的核心成员无不振奋。这微小的光点,如同黑夜中的第一颗星辰,证明了道路的存在。
---
“溯源”计划方面,对“净化之源”加密坐标的破解依旧举步维艰,但并非全无收获。灵漪族长老们在进行集体深度冥想,尝试与宇宙灵能海共鸣时,偶然捕捉到一丝极其缥缈的、仿佛来自宇宙初开时期的“纯净”回响。这回响并非能量,而是一种概念性的“抚慰”与“重置”之意,其指向的模糊方向,与“归档者”加密坐标所在的“虚无回廊”星域,存在着某种统计学上的关联。
这更像是一种哲学或灵性上的印证,而非确切的导航信标,但它坚定了伊娜和“溯源”团队的信念——“净化之源”确实存在,并且其本质可能更接近一种宇宙法则的体现,而非单纯的物理奇观。
基地的整体实力在“潜渊”中稳步提升。新一代的“守护者II型”巡洋舰开始小规模列装,其护盾效率和能源核心出力比旧型号提升了百分之三十。针对“影裔”认知攻击的“信念锚定阵列”已在关键区域布设,效果显着。更重要的是,经过数月的休养生息和系统性的信念建设,基地内部那种因背叛和牺牲而产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明显缓解,一种更加坚韧、更加理性的凝聚力正在形成。
这一日,伊娜视察了位于基地外围小行星带的一个新建成的、高度自动化的隐秘观测站。这个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是持续监控“绝对静默区”的波动,以及防范可能来自“归档者”方向的窥探。
站在观测站宽阔的了望平台,透过高强度复合玻璃,伊娜凝视着远方那片仿佛能吞噬一切光线的黑暗区域。即使相隔如此遥远,凭借着她日益精进的星萤之力,她依旧能隐约感觉到那片虚空深处,那规律如同心跳、却又冰冷如同机械的“呼吸”。
“白影”……你们究竟在等待什么?又在计算什么?她心中默问,却没有答案。
就在这时,她佩戴的个人终端接收到了一条来自医疗中心的、标记为“紫月紧急通讯”的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途逆旅:命运的无尽交响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途逆旅:命运的无尽交响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