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年,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首次正式任命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司马光评论道:? 臣听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大的了;礼制之中,没有比区分名分更核心的了;区分名分,没有比确定名号更根本的了。什么是礼?它就是社会的纲纪法则。什么是分?它就是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什么是名?它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等级称号。如此广大的四海,如此众多的百姓,都能受制于天子一人,即使有力量超群、智慧盖世的人,也不敢不为天子奔走效劳,这难道不是因为礼制作为纲纪在起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管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人和百姓。地位尊贵的统治地位低贱的,地位低贱的侍奉地位尊贵的。上面的驱使下面的,如同心腹支配手足,树根主干控制枝叶;下面的侍奉上面的,如同手足护卫心腹,枝叶庇护树根主干。这样才能上下互相保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大的了。
周文王排列《易经》的顺序,以乾、坤两卦为首。孔子为它作《系辞》解释说:“天尊贵,地卑下,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卑下与尊贵的序列既已陈列,贵贱也就各得其位了。”这是说君臣之间的地位,如同天与地一样不可改变。《春秋》这部书贬抑诸侯,尊崇周王室,周王室的官员即使地位低微,在书中也排列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是何等恳切啊!如果不是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仁德,使人心归附,天命所归,那么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应该恪守臣节,至死不变。所以,如果当初微子启取代纣王成为天子,(开创商朝的)成汤就可以配享上天祭祀;如果当年季札做了吴国国君,(让国的)太伯(开创的吴国)就能享受宗庙血食了。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制的根本原则不可破坏啊。所以说:礼制之中,没有比区分名分更核心的了。
礼制的作用,在于辨别贵贱,排定亲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名号就无法彰显,没有器物就无法体现。用名号来称呼事物,用器物来区别身份,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等级分明,这就是礼制的根本原则。如果名号与器物丧失了,那么礼制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过去卫国大夫仲叔于奚立下战功,他不要封地而请求允许他使用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给他封地。因为器物和名号,不可以随便假借给别人,这是君主所应掌握的权柄。一旦政事失去准则,国家也就随之衰亡了。卫国国君期待孔子帮他治理政事,孔子却想首先匡正名分,认为名分不正,百姓就不知如何行事。繁缨,不过是小器物,而孔子尚且珍惜它;正名,似乎是琐碎小事,而孔子却要先做它。实在是因为名号器物一旦紊乱,上下等级关系就无法维持了。事情没有不是从细微之处产生,而最终发展成显着局面的。圣人深谋远虑,所以能在细微时就谨慎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必定等到问题显着了才去补救。在问题细微时处理,用力少而功效大;等到问题显着时才去补救,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挽回了。《易经》上说:“踩到薄霜,就知道严寒坚冰将要到来。”《尚书》上说:“天天处理成千上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说:区分名分,没有比确定名号更根本的了。
唉!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德行,周朝的纲纪日益衰败,社会秩序破坏,下级冒犯上级,上位者废弛职责,诸侯恣意征伐,大夫把持国政。礼制的根本原则,已丧失十之七八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宗庙祭祀还能延续不断,大概是因为周朝的子孙尚能勉强守住名分的缘故吧。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晋文公对周王室有大功,向周襄王请求允许在死后使用天子规格的“隧葬”之礼,襄王没有允许,说:“这是天子的典章。没有取代周德的德行却出现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您所厌恶的啊。不然的话,叔父您有自己的封地,自行隧葬,又何必向我请求呢!”晋文公于是敬畏而不敢违抗。所以,以周朝直辖的土地而言,不比曹国、滕国大;以周朝的民众而言,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它历经数百年,仍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不敢凌驾于它之上,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它名分尚存的缘故啊。至于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驱逐君主而自立,然而终究不敢那样做,难道是力量不足或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畏惧冒犯名分而招致天下共同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位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肆意欺凌蔑视他们的君主,瓜分了晋国,周天子不但不能出兵讨伐,反而加以恩宠,提升他们的地位,使他们位列诸侯,这样就连仅有的一点名分也不能再坚守而一并抛弃了。先王的礼制到此就彻底消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文讲资治通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