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到最低处时,整片礁石滩像被掀开的棋盘,大小不一的潮池星罗棋布,水面倒映着灰蓝色的天空。
林海踩着湿漉漉的礁石,鞋底的防滑纹路嵌满细碎的贝壳,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 这些被海浪打磨了亿万年的石头,边缘比刀子还锋利。
虚拟屏幕在视野里安静地亮着:【当前气运值:100/100】。
寻踪手套的蓝光不再是细碎的光点,而是凝聚成一道柔和的光带,顺着礁石的缝隙往潮池深处延伸。
他今天没开 “海鹰号”,就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塑料桶和一把窄刃的礁石刀 —— 潮池里的宝贝都藏得刁钻,得用巧劲挖。
最外侧的潮池里,几只石鳖正趴在岩壁上晒太阳,灰黑色的背甲和礁石融为一体。
林海屏住呼吸,用礁石刀轻轻撬开它们吸附的边缘,五秒钟就收获了六只,最大的那只足有巴掌宽。
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潮汕菜馆的稀罕物,鲜货能卖到 180 元 / 斤,这一窝算下来值 270 元。
往内侧走,潮池越来越深,水质也愈发清澈。
在一个被珊瑚环绕的圆形水洼里,寻踪手套的光带突然垂直向下。
他趴在礁石边探头张望,只见池底的沙层下,几只肥硕的蛏子正吐出细细的虹管。这可不是普通蛏子,壳上带着浅褐色的花纹,是本地人称 “西施舌” 的珍稀品种。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盐瓶,往虹管周围撒了圈盐粒。
不到半分钟,那几只西施舌就争先恐后地往上冒,最大的那只足有成人拇指长。
三斤半的收获,按市价 120 元 / 斤算,能卖 420 元。
正午的阳光晒得礁石发烫,林海坐在一块平整的岩面上歇脚,从帆布包里摸出苏晓月早上塞给他的绿豆糕。
甜丝丝的凉意刚漫过舌尖,手套突然剧烈地跳动起来,蓝光直指不远处一个被海藻覆盖的潮池。
拨开及腰的马尾藻,池底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 十几只青灰色的梭子蟹正围着一块礁石打斗,最大的那只背甲宽得能盖住他的手掌。
这些家伙显然是被潮水困住的,个个饿得红了眼。
他不急着下手,先捡了几块碎贝壳扔进池里分散注意力,然后猛地将抄网扣下去,一次性兜住五只最肥的。总重三斤二两,按 150 元 / 斤算,值 480 元。
收拾战利品时,发现潮池角落还藏着意外之喜:几十只花蛤正躲在石缝里吐沙,壳上的花纹像极了水墨画。这玩意儿在市场上不算贵,但胜在新鲜,五斤重能卖 80 元。
帆布包渐渐鼓起来,林海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
路过一片被浪花打湿的沙滩,手套的蓝光又亮了 —— 这次指向沙地里埋着的东西。
他用手刨开表层细沙,露出一排整齐的蛤蜊壳,是刚产卵的母贝留下的 “育儿房”。按老渔民的规矩,这种得留着,他蹲下身把沙子填回去,指尖却触到个硬东西。
挖出来一看,是枚锈迹斑斑的铜扣,上面刻着模糊的海浪纹。这东西不值钱,却让他想起苏晓月说过的话:“潮池里藏着老辈人的故事呢。”
走到村口时,苏晓月的海味轩正飘出海鲜粥的香气。
她穿着浅蓝色的围裙,正蹲在门口给龙虾换水,看见林海就直起身笑:“今天的潮池出好货了?”
帆布包里的收获摊在电子秤上:石鳖 270 元、西施舌 420 元、梭子蟹 480 元、花蛤 80 元,总共 1250 元。苏晓月扫码转账时,目光落在那枚铜扣上:“这是在哪捡的?看着像老物件。”
“潮池底挖的,估计是哪个老渔民掉的。” 林海把铜扣放在柜台上,“留着给你当镇店之宝。”
暮色漫进柜台时,苏晓月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盒子:“给你的,上次你说喜欢喝的乌龙茶。”
林海接过盒子的瞬间,虚拟屏幕上的数字轻轻跳动 ——【当前气运值:85/100】。原来放弃那些产卵的蛤蜊,也能攒气运。
潮池里的水开始慢慢上涨,淹没了林海留下的脚印。远处的礁石滩上,几只白鹭正低低掠过水面,翅膀划出的弧线与天边的晚霞连成一片。
潮水刚漫过码头石阶时,林海正蹲在 “海鹰号” 甲板上摆弄新兑换的工具 —— 一个巴掌大的银色金属盒,表面布满细密的孔洞,这是用 100 点气运值换来的【初级生态基】。
说明书上写着能缓慢释放微量元素,吸引浮游生物聚集,说白了就是给海洋生物搭个 “食堂”。
虚拟屏幕在视野边缘闪了闪:【当前气运值:85/100】。
寻踪手套的蓝光懒洋洋地趴在掌心,像只刚睡醒的猫。
苏晓月从合作社办公室跑出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老根叔说东边浅滩有片废弃的网箱,咱们去看看能不能改造改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