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她声音带着一丝急促的喘息,“王守业,七十三岁,退休教师,居住在邻市。其先祖王石头,是当年翠屏山惨案中,少数侥幸逃脱的公孙家佃户之一!王家有口口相传的祖训,永世不忘公孙家的恩情与那场浩劫!”
她立刻根据查到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拨通了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一个苍老但温和的声音传来。
刘芯彤用最简洁的语言,隐去灵异部分,说明了情况,只提及在公孙氏故居附近有纪念活动,询问老人是否知晓祖上与公孙家的渊源,并愿意前来。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久到刘芯彤以为信号中断。
就在她准备再次开口时,王守业老人说话了,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坚定:
“姑娘,我记得。我太爷爷临死前,还念叨着公孙老爷的恩情,念叨着那场杀孽……我们王家,没敢忘。地址我知道,我……这就让我儿子开车送我过去。”
……
灵境幻术中。
公孙九娘看着那些仇人后代忏悔、赎罪的画面,滔天的怨气如同被戳破的气球,开始不受控制地逸散。
恨,依旧在,但那支撑了她三百年的、唯一的支柱,正在崩塌。
就在她魂体震荡,茫然无措之际,眼前的景象再次变化。
她“看”到了现实世界中,雨幕下,一辆黑色的轿车艰难地驶到墓葬区外围停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个中年男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下车。
老人手里没有伞,任由冰冷的秋雨打湿他单薄的衣衫。他手里捧着一束极其朴素、甚至有些寒酸的白色野菊。
在王守业老人出现的那一刻,刘芯彤福至心灵,将自身一丝微弱的、带着安抚与共情意味的灵力,借助与陈科之间那无形的“锚点”联系,传递了过去。
陈科立刻捕捉到这股力量,将其放大,如同桥梁,将王守业老人和他手中那束野菊的影像,清晰地、带着那份跨越了三百年时光的、沉重的感恩与和解的意愿,投射到了灵境幻术之中,直接呈现在公孙九娘的“眼前”。
王守业老人望着墓葬群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他没有说话,但那无声的动作,那在雨中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定的身影,那束代表着哀思与纯洁的白色野菊,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公孙小姐……”老人终于开口,声音苍老却清晰,穿过雨幕,也穿过虚幻与真实的界限,轻轻回荡在公孙九娘的感知里,“三百年前,王家蒙难,承蒙公孙家活命之恩……后世子孙,不敢或忘。过去的……都过去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放下吧……安息吧……”
……
“轰——!”
公孙九娘那凝聚了三百年的、坚不可摧的怨气核心,在这一刻,彻底崩碎了。
不是被外力击碎,而是从内部,被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汹涌的情感冲垮。
她并非原谅,那三百年的血债,岂是几句忏悔、一束野花所能勾销?
但她看到了。
看到了仇恨循环的无意义。
看到了时间,除了积累仇恨,也能沉淀反思。
看到了在那场浩劫中,除了杀戮与仇恨,还残存着一丝微弱却未曾熄灭的——人性的微光。
她那由怨气凝聚的魂体开始变得透明,血泪依旧在流,却不再是愤恨,而是无尽的悲凉与……释然。
“呵……呵呵……”她发出一串似哭似笑的、破碎的声音,最终,化为一声悠长的、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的叹息。
魂体彻底消散,化作点点纯净的、带着悲伤光泽的萤火,在雨中盘旋飞舞片刻,如同最后的告别,然后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脚下这片她爱过、恨过、守护了三百年的土地。
雨,不知何时,小了。
只剩下淅淅沥沥的余音,仿佛天地也在为这段跨越时空的恩怨了结,轻轻唏嘘。
刘芯彤手中的《聊斋志异》传来熟悉的悸动。
她取出古本,书页自动翻至《公孙九娘》一篇。
墨迹流转,变得深邃而哀戚,散发出一种悲怆却释然的光芒,静静点亮。
陈科收回灵力,脸色苍白如纸,身体微微晃动了一下。
刘芯彤连忙上前扶住他。
他靠在刘芯彤身上,望着公孙九娘消散的方向,雨水顺着他轮廓分明的下颌滴落。
他沉默良久,才低声道:
“时间能积累仇恨,也能沉淀反思。渡化,有时需要的是时间本身。”
---
第067章·结束
喜欢闲云渡异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闲云渡异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