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辰虽然依旧沉默,但眼神里那死寂的茫然,终于开始一点点消融。
陈科没有对张逸辰多说什么,只是偶尔在他对着庭院发呆时,递上一杯清茶,或是指点他一两句关于陶土塑形时气息流转的无关紧要的话。
这种不带任何目的的平和相处,反而让张逸辰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
第三天,夜晚。
那处被临时借用的私人展馆,灯火通明,却又异常安静。
没有盛大的开幕式,没有喧闹的媒体,只有寥寥十余位被刘芯彤精心筛选过的、真正热爱且懂得陶艺的嘉宾。
他们被要求签署了保密协议,并被告知这是一次特殊的、仅限内部的鉴赏会。
展馆中央,柔和的光线下,陈列着七八件张逸辰早期未被黄英收购、或是近期在她垄断下偷偷完成、却因自我怀疑而从未示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或许不如他被黄英看中的那些“完美”,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探索的勇气与未经雕琢的真诚。
刘芯彤和陈科带着神色依旧有些萎靡,但眼神已恢复些许清明的张逸辰,悄然出现在展馆二楼的回廊阴影处。
同时被陈科以特殊手段隐匿气息带进来的,还有一脸冷然、准备看笑话的黄英。
“便是此地?”黄英扫了一眼下方那些作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但很快被挑剔与不屑取代,“灵气涣散,匠气犹存,远不及他为我所作的那些精纯。”
陈科没有说话,只是示意她静静看下去。
下方的鉴赏开始了。
没有夸张的吹捧,没有商业的互吹,只有真正懂行的人之间,低声而专注的交流。
他们围绕着那些陶器,探讨着釉色的微妙变化,造型的独特意蕴,火候掌控的精妙,以及作品背后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思考。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评论家,在一件造型朴拙、却透着一股顽强生命力的陶罐前驻足良久,最终轻声感叹:“逸辰这孩子,这份于困顿中挣扎向上的‘生’意,比那些过于追求完美的作品,更动人心魄啊。”
另一位知名的女策展人指着另一件色彩大胆奔放、充满实验性的陶盘,对同伴低语:“你看这色彩的冲撞,看似混乱,实则内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像是在黑暗里也要开出花来。这种力量,难得。”
他们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带着真诚的欣赏与深刻的理解。
这些话语,如同温暖的雨丝,滴落在张逸辰几乎干涸的心田。
他怔怔地听着,看着那些他曾经怀疑、甚至唾弃的作品,在真正懂它的人眼中,焕发出截然不同的光彩。
一种久违的、名为“价值”与“认同”的暖流,开始在他体内重新流淌。
而站在他身旁,被陈科法术隐匿着的黄英,那清冷孤高的面容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她能“听”到,也能“感觉”到。
当那些真诚的赞美与理解响起时,下方那些她原本看不上眼的作品之上,原本有些涣散的灵性气息,竟如同被注入了活水,开始欢快地流动、凝聚、升华!
一种远比她独自“欣赏”时更加璀璨、更加丰富、更加充满生命张力的“美”的能量,在展馆中悄然弥漫开来!
那是一种共鸣的力量,是无数颗懂得的心与作品灵魂碰撞出的火花!
这种美,不再是她独占的、静止的藏品,而是活的,是生长的,是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生的!
她独占的那些“完美”作品,被她锁在黑暗库房里,虽然灵性精纯,却如同被抽走了空气的标本,虽然美丽,却已死去。
而眼前这些“不完美”的作品,却在众人的欣赏中,真正地“活”了过来!
黄英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
她那套坚守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独占即懂得”的理论,在这鲜活而磅礴的共鸣之美面前,开始寸寸崩塌。她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呵护”,是何等的自私与狭隘!
她不是在守护美,她真的……是在扼杀美!
她猛地转头,看向身旁的张逸辰。
只见他原本空洞绝望的眼神,此刻正紧紧盯着下方,眼眶微红,里面有泪光闪烁,但那不再是绝望的泪水,而是被理解、被唤醒的激动与希望。
就在这时,陈科撤去了隐匿的法术。
下方的一位嘉宾无意间抬头,看到了二楼回廊上的张逸辰,惊喜地叫道:“逸辰!你来了!”
瞬间,所有的目光都汇聚过来。
没有审视,没有压力,只有善意的微笑、鼓励的眼神和发自内心的掌声。
张逸辰看着下方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看着他们眼中真诚的欣赏,一股巨大的暖流冲垮了他心中最后的壁垒。
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背,虽然依旧瘦削,眼中却重新燃起了光芒。
黄英看着这样的张逸辰,看着下方那因共鸣而璀璨生辉的“美”,又感受了一下自己那死寂库房中那些虽然精纯却毫无生气的“藏品”,她终于彻底明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闲云渡异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闲云渡异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