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竺惠庆
东晋末年,天下纷扰,然而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界,有一位德行清高的僧人,名叫竺惠庆。他自幼出家,严守戒律,精研佛典,更难得的是心怀慈悲,常以济世度人为念,在乡里间声望甚隆。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一个多事之秋。荆扬一带(大致涵盖今湖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天降暴雨,江河泛滥,洪水成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眼见生灵涂炭,竺惠庆心中忧虑,他听闻庐山清幽,是静修弘法的好去处,便决定暂时离开广陵,前往庐山,一方面是为自身修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受灾的苍生祈福。
他收拾好简单的行囊,主要是几部常诵的经书和一件袈裟,便来到江边,登上一艘前往九江方向的客船。同船者甚众,多是商旅和逃难之人,江面上舟楫往来,颇显匆忙。起初,天色虽阴沉,但江风尚算平和,船只缓缓离岸,驶向江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船行至宽阔的中流江面时,原本平静的江上陡然生变。天色瞬间晦暗如夜,狂风毫无征兆地呼啸而起,卷起丈许高的恶浪,猛烈地拍打着船身。木船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如同一片无助的落叶,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船舱内一片惊惶,哭喊声、祈祷声、呕吐声混杂在一起。
经验丰富的船工拼命操控船舵,但狂风的力量远超人力所能及。幸运的是,有几艘同行或附近的船只,凭借高超的技巧和一丝运气,艰难地驶向了附近的港湾或江浦,得以靠岸避险。转眼间,茫茫江面上,竟只剩下竺惠庆所乘的这一艘船,孤零零地被狂风裹挟着,在湍急的江心打转,情况万分危急。船体发出吱吱嘎嘎的呻吟,江水不断灌入舱内,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大家都明白,照此情形,沉没只是片刻之间的事。
船上的乘客早已面无人色,有人瘫软在地,有人绝望地抱住桅杆。船老大嘶哑着喊道:“定是触怒了江神!大家快祷告啊!”
amidst这极度的混乱与恐惧中,竺惠庆却显现出异于常人的镇定。他深知,此时任何慌乱都于事无补。他整理了一下被浪花打湿的僧袍,在摇晃不止的甲板上,努力盘膝坐下,双手合十,闭上双眼。他并未随众祈求那虚无缥缈的江神,而是将全部的心神收敛,回归正念。他深信,至诚之感,可以动天。
他不再去听耳边的风啸浪吼,不再去看眼前的惊涛骇浪,而是将全部意念专注于内心。他开始虔诚地诵念《观世音经》,声音起初不高,但在狂风的嘶吼中,却显得异常清晰而坚定:“南无观世音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他的诵经声仿佛有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渐渐地,周围几个近乎崩溃的乘客也停止了哭喊,不由自主地跟着他默默念诵起来。惠庆心无旁骛,一遍又一遍地持诵圣号,他的身影在风雨中虽然单薄,却仿佛成了一根定海神针,维系着这艘危船最后一丝生机。他坚信,真诚的信念能穿透风雨,直达慈悲的彼岸。
就在这艘船眼看要被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入江底之际,奇迹发生了。
在远处的江岸沙洲上,有一些提前靠岸的旅人以及当地的居民,他们正忧心忡忡地望着江中那艘在风浪里挣扎的孤舟。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快看!那船!那船怎么回事?”
众人望去,只见一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竺惠庆所在的那艘船,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牵引着,竟然逆着狂暴的飓风,劈开湍急的江流,稳稳地、径直地向岸边驶来!那速度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沉稳。在旁观者眼中,那船不像是在随波逐流,倒像是有一大队隐形的力士,正在整齐地拉着纤绳,将这艘船从鬼门关硬生生地拖回人间。
不过片刻功夫,在洲际众人惊愕的目光中,竺惠庆的船竟然平稳地、完好无损地靠上了岸边,与之前那些侥幸逃脱、或多或少有些损伤的船只相比,它简直是奇迹般地安然无恙。
全船的人得救了!人们相拥而泣,恍如隔世。当他们回过神来,纷纷涌向依旧静坐诵经的竺惠庆法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大家心中都明白,这场不可思议的死里逃生,与这位僧人的虔诚持诵有着莫大的关联。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真心。在滔天巨浪面前,个人的力量固然渺小,但一颗至诚、专一、充满正念的心,却能产生超越想象的力量。竺惠庆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绝境,保持内心的镇定与良善,坚守信念,往往能激发潜能,引来转机,甚至创造奇迹。这信念,或许是对某种崇高精神的信仰,或许是对正义公理的坚持,或许是对人间温情的信赖,它如同暗夜中的灯塔,能指引我们穿越惊涛骇浪,抵达平安的彼岸。
2、释道蒙
后秦弘始十八年,京城中的僧人释道懿,派遣弟子释道蒙前往河南霍山,任务是为寺院采集药用的钟乳石。此行并非孤身,同道者尚有僧人道朗等三人。霍山深处,洞穴幽邃,钟乳多生于人迹罕至之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太平广记白话故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