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大将军王凤采纳了幕僚的建议,推举原高陵县令王尊出山。王尊临危受命,以谏大夫的身份代理京辅都尉,并兼任京兆尹。这位向来有贤能之臣的官员,到任后雷厉风行,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谋略和果断的行事风格,不到一个月就把南山的盗贼悉数肃清。他此次剿灭盗贼的功绩,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不久后便正式被任命为京兆尹。
在朝廷刚处理好盗贼的事情时,昔日的西征功臣陈汤却深陷入了囹圄。其实早在汉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就旧事重提,指责陈汤当年出使西域时,擅自调遣蛮夷的军队,还私自取走康居的财物。尽管他的这些行为发生在朝廷大赦之前,陈汤仍因此被免职。如今祸不单行,陈汤因为误判康居王侍子的身份,直接被判处了死刑,一代名将竟然面临身死的绝境。
太中大夫谷永不忍看到功臣蒙冤而亡,就挺身而出为陈汤辩护。他援引历史典故,将陈汤比作楚国的子玉、赵国的廉颇,并强调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对国家的重要性。谷永指出,陈汤征讨郅支单于,威震西域,他的功绩在元帝时期以来的将领中无人能及,实在不能因为一些小的过失而被处死啊。他的这番饱含深情的谏言,最终打动了汉成帝,陈汤虽然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平民,但性命得以保全,结果还是好的,只要你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死了可就啥都没了。
对于陈汤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不久之后,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军队围困,面对这种困境,他赶忙派出信使向朝廷求援。面对这一突发危机,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以及百官连着商量了好几天都没想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大将军王凤想起了赋闲在家的陈汤,于是就建议成帝听听他的意见。
随后,成帝就在宣室召见了陈汤。陈汤的双臂因为当面出征受到寒气的侵袭,现在已经无法伸直了,但这并未影响他敏锐的军事洞察力。面对成帝的请教,他冷静的分析出,胡兵的战斗力远不及汉军,即便现在有所进步,还是需要三个人才能与一名汉兵抗衡。况且乌孙的军队属于临时拼凑的,必定难以持久围困。他还断言,不出五日必有捷报传来。果然,四天后,远处就传来了段会宗的军书,乌孙军队已然撤退。陈汤的精准预判,不仅解了西域之围,也为自己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随后他就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参与幕府的决策。
公元前28年春天,在黄河决堤的废墟上,有新的希望正在萌芽。杜钦向王凤推荐犍为郡的王延世主持黄河的堵口工程。王延世创造性地采用了四丈长的竹笼,并给里面装满小石头,然后用双船夹持下沉的方法放下去,在经过了三十六天的日夜奋战后,终于是成功的修复了河堤。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彰显了人定胜天的决心。三月,王延世因功就被封为了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获赏黄金百斤,成为了朝廷表彰的治水英雄。
然而,这一年的四月,一场日食再次引发了朝野震动。汉成帝下诏求谏,又开始大赦天下。光禄大夫刘向等大臣再次将灾异与后宫联系起来,直指许皇后专宠导致皇嗣难继的问题。在舆论的压力下,汉成帝下令削减后宫的开支,同时限制对外戚的赏赐。许皇后则上疏为自己辩解,她认为时代不同,制度应该有所调整,不应过分苛责。成帝最终还是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劝诫皇后要以节俭修德为本,为后宫树立榜样。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也在酝酿着一场制度改革。汉成帝痛感律令繁杂,致使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于是就下令精简死刑条款和那些多余的律令。但由于执行部门的敷衍了事,这次改革并未能触及根本,仅停留在表面。
在边疆,匈奴单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人前来朝贡,参加正月的朝贺。这次看似平静的外交活动背后,实则隐藏着边疆局势的微妙变化,为未来汉匈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的西汉王朝,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既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现在的制度僵化、决策迟缓等深层问题。从黄河治理到后宫风波,从边疆危机到律令改革,诸多事件相互交织,组成了一条危机四伏却又充满变革希望的道路。?
在汉成帝统治的关键时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当中。在边疆,匈奴的降叛之事暗藏玄机;在朝堂,外戚势力的急剧膨胀;地方治理面临豪强与蛮夷的双重挑战;同时,天灾的频繁发生、典籍散佚等问题也在不断冲击着帝国的根基。
公元前27年春天,匈奴使者伊邪莫演在回去之前,突然就给大家上演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他言辞决绝地表示愿意归降汉朝,甚至以死相逼:若是汉朝不接纳,我就宁死也不回去!这一突发状况在朝堂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部分官员秉持旧例,主张接纳以彰显大国胸怀;光禄大夫谷永与议郎杜钦却展现出了他们深邃的战略眼光,他们敏锐地指出:如今匈奴单于已经称臣纳贡,与往昔敌对态势截然不同,若是此时接纳他们叛逃的臣子,这无异于贪图蝇头小利而失信于藩属。这背后或许隐藏着单于的试探之计,或设反间之局,这关乎到边境的安危,切不可草率行事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资治通鉴新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