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威尔逊站在他新的公寓书房的窗前。
玻璃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水汽,下面是穿梭的马车,顶着高帽的绅士,裙裾曳地的夫人,以及那些奔跑叫卖的报童。
他们的喊声穿透双层玻璃,隐约可闻,
“号外!号外!小说家威尔逊新作《哥伦比亚阴谋》今日发售!”
“《先驱报》独家评论!J.J. 威尔逊——用冰冷文字解剖美国的大作家!”
威尔逊的嘴角勾起,忍不住有些得意。
他的公寓在这栋大楼的顶层,墙上挂着精美的风景油画,架子上还有他去东方珍宝行买的青花瓷,书架上塞满了精装书籍,其中一些他甚至从未翻阅过。
书桌上摊开着今天的几份报纸,头版的位置,无一例外都印刷着关于他新书的评论和报道。
“J.J. 威尔逊先生的笔,不带一丝华丽,摒弃了多愁善感的情绪。
他像一位医生,或是一位严谨的法官,将这个国家肉体上溃烂流脓的伤口,冷静地展示给世人看。
他的文字是克制的,是精准的,充满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纪实力量。
在读《哥伦比亚阴谋》时,你不会为主角的爱国情怀而热血沸腾,却会为国家利益这台庞大机器的冷酷无情而脊背发凉。
他不是在写小说,他是在记录一份我们所有人都不敢承认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征服的野心……”
评论家先生显然是高估了威尔逊。
他并非什么医生,法官。
真正的执刀人,在巴尔巴利海岸。
威尔逊的目光从报纸上移开,落在壁炉架上。
那里并排摆放着两本书,是他过去五年人生的基石。
一本的封面设计得极为压抑,一个悲伤的年轻人站在一座宏伟的市政厅前的剪影,书名是《市长之子》(The Mayors Son)。
另一本的封面则更加黑暗,仅仅描绘了一艘在黑夜怒海中颠簸的轮船,几个瘦骨嶙峋的人影蜷缩在甲板的阴影里,书名是《黄土之下》(Under the Yellow Earth)。
正是这两本书,将他这个破产之后,曾在布鲁克林桥下瑟瑟发抖的流浪汉,重新变成了“文学大师”。
它们为他赢得了财富,声望,以及足以让他在深夜惊醒的恐惧。
————————————
五年前,旧金山,巴尔巴利海岸。
当J.J.威尔逊被几个华人请到那间“金山斗场”的老板办公室时,他身上所有的家当,只剩一支作为房费抵押的象牙蘸水笔和满身的疲惫。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救命稻草,一个可以让他东山再起的故事源泉。
他怎么也想不到,
那个把他从一个落魄记者拉扯起来的年轻人陈九,给他的不是故事,而是三份沉甸甸的,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真相”。
第一份真相,是一个被装在麻袋里、浑身是伤的囚犯。一个名叫黄四的人口贩子。
陈九将威尔逊安置在南滩那家改造成私人卫队营地的厂房里。
威尔逊的工作,就是“采访”黄四。
那根本不是采访,那是一场精神上的酷刑,对威尔逊,也对黄四。
黄四被关在工厂深处。
每天,陈九的手下,那个名叫阿才的、眼神凶狠的年轻人,会把他像拖一条死狗一样拖出来,扔在威尔逊面前的椅子上。
黄四的身上总是带着新的伤痕,但他的眼神,却是一种令人费解的、介于麻木和怨毒之间的状态。
“问吧,威尔逊先生,”阿才总是用他那蹩脚的英语冷冷地说道,“九爷说了,只要留他一口气,随便你怎么折磨他。”
威尔逊并非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本质上只是一个记者。他试图用正常的采访方式开始。“黄先生,你能告诉我你是如何开始这门生意的吗?”
回应他的是一口带血的唾沫,和一连串他听不懂的粤语咒骂。
威尔逊的耐心很快被耗尽。
对成功的渴望,如同饥饿一般啃噬着他的理智,这是最好的催化剂。
他开始学习阿才的方式,用剥夺睡眠、用冰水、用语言上的羞辱来摧毁囚犯的意志。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竟有种病态的天赋。他用最恶毒的语言描绘黄四死后会下什么样的地狱,描绘他的家人会遭到怎样的报应。
终于,在一个星期后,那个凶悍的罪犯崩溃了。
他开始讲述,断断续续,颠三倒四。
他讲述自己如何从广州街头混社会,遭人欺辱,又是如何靠着出卖同乡,将他们骗上开往澳门的赌船,从而赚到第一桶金。
他讲述那些被称为“猪仔”的同胞,如何像牲口一样被塞进底舱,在数月的航行中,因为疾病、饥饿和绝望而死去大半。
他甚至用一种炫耀般的语气,描述他如何打通了古巴种植园主和秘鲁鸟粪矿主的关系,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明码标价,变成种植园里会被活活累死的消耗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九两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九两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