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站在作坊门口,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盘算着:等半自动步枪造多了,再给配上刺刀和弹匣,战士们的单兵火力就能压过日军,到时候不光能夜袭,白天也敢跟鬼子硬碰硬了。
三、后勤补给的“升级”:从“有”到“好”
根据地的伙房里,飘出了不一样的香味。以前战士们顿顿是玉米面窝头就咸菜,现在每周能吃上两顿小米饭,偶尔还能炖锅土豆炖肉——这是各“拓荒连”从伪军据点缴获的猪肉,或是百姓们送来的年猪。
“后勤不光要让战士们吃饱,还得吃好。”王铁柱在伙房视察时,看着锅里翻滚的土豆炖肉说,“得给各连配炊事员,带上行军锅,哪怕在山里打仗,也得让战士们喝上热汤。”
部队里多了个“被服队”,三十多个妇女用缴获的布料和百姓送来的棉花,给战士们做棉衣、纳鞋底。以前的鞋子是单布鞋,走山路容易磨破,现在改成了“千层底”,鞋底纳了三十层布,还在鞋头缝上铁皮,又结实又保暖。
卫生队的条件也改善了。林晓棠从太原城换来了十张行军床,还弄了个简易消毒锅,用沸水给器械消毒。青霉素的产量上去了,每个战斗小组都能分到一小瓶,战士们受伤后,感染的几率比以前少了一半。
最让战士们高兴的是“弹药补给点”。各“拓荒连”在隐蔽的山洞里设了补给点,存放子弹、手榴弹和火箭筒榴弹,由专门的运输队定期补充。以前打一仗就得跑回根据地领弹药,现在就近就能补给,机动性强了不少。
运输队是根据地的“生命线”。二十匹骡子驮着弹药、粮食和药品,在山间小道上穿梭,由熟悉地形的老乡带路,避开日军的巡逻队。队长是个叫老马的车把式,他给每匹骡子都起了名字,说:“这些牲口比人还机灵,听到枪响就往山洞里钻。”
有次运输队遇到日军的伏击,老马让骡子驮着物资先跑,自己带着队员往反方向引开敌人,最后虽然丢了两匹骡子,却保住了大部分弹药。王铁柱在大会上表扬他:“后勤也是战场,保住补给,就是保住战斗力!”
四、积小胜成大势:鬼子的“噩梦”在蔓延
日军的“清剿”越来越频繁,却越来越没效果。他们派一个中队进山,连“拓荒连”的影子都找不到;刚修复好的炮楼,过两天又被火箭筒炸塌;好不容易运到据点的粮食,夜里就被偷得只剩空麻袋。
黑风口据点的新上司,那个号称“硬茬”的中佐,气得把指挥刀都劈了,却拿不出半点办法。他让伪军进山“清剿”,伪军们阳奉阴违,走到半路就坐下来抽烟,回去谎称“没发现敌人”;让日军主力出动,又被“拓荒连”牵着鼻子在山里转,粮食耗尽了只能退兵。
云蒙山周边的百姓,越来越心向根据地。他们给“拓荒连”送情报、藏伤员,甚至有年轻人偷偷加入队伍。有个叫小石头的少年,父亲被日军杀了,他背着一把柴刀找到陈二牛,说:“俺啥都不会,就想跟着你们杀鬼子。”
陈二牛收下了他,让他跟着炊事员学做饭,说:“杀鬼子得有力气,先把饭做好,让战友们吃饱了,才能多杀鬼子。”
兵工厂的半自动步枪,已经装备了五个“拓荒连”的骨干;青霉素作坊每天能产一百五十瓶,除了自用,还能换回来更多的钢材和西药;后勤补给点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山里,支撑着“拓荒连”的游击战。
王铁柱站在云蒙山的最高峰,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他知道,他们还没能力拿下大同煤矿和太原兵工厂,但日军的占领区,正在被一点点蚕食——铁路线时断时续,据点里人心惶惶,百姓们的心,早就不在鬼子那边了。
“再等些日子,”他对身边的赵大山说,“等半自动步枪再多些,火箭筒的榴弹存够了,咱就集中力量,先把黑风口据点端了,一步步往太原兵工厂挪。”
山风里,传来了远处“追风炮”试射的轰鸣,那声音比以前更响亮,更坚定。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一支装备越来越精良、后勤越来越稳固的队伍,正用无数个夜晚的突袭、一次次小股的骚扰,编织着一张让侵略者窒息的大网。而这张网,正在越收越紧。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937年的日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