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等待是煎熬的,也是充满期待的。他像一个守在陷阱旁的猎人,不知道最终等来的会是一只无关紧要的野兔,还是一头从未见过的珍奇异兽。
四个小时后,清晨七点刚过,当天第一批来交接班的研究员尚未抵达,脚本运行终于结束了。
结果输出在一个新的窗口中弹出。
陈醒屏住了呼吸。
屏幕上,不再是空无一物。
在以时间戳为横轴、信号强度为纵轴的坐标图里,赫然出现了……五个点。
五个!
连同昨晚发现的那一个,在过去一年浩瀚如烟的数据海洋中,符合他设定的“幽灵”模板的信号,总共出现了六次!
它们零星地散布在时间轴上,彼此间隔毫无规律,短则数周,长则两三个月。每一次的幅度都同样微弱,几乎与背景噪声无法区分。每一次的持续时间都在1.5秒到2.5秒之间。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波形,都呈现出那种独特的、平滑缓变的“非典型”形态!
孤立的一个点,可以是偶然,是噪声。
那么六个具有完全相同奇异特征的、超越已知物理模型的点呢?
偶然的概率,已经呈指数级下降。
陈醒感到自己的后背升起一股凉意,并非因为低温,而是源于一种触及到未知的震撼。他迅速调取了这六个信号出现时,探测器的全部环境监控数据和系统日志。
结果再次让他心惊。
没有任何共性!温度、压力、磁场、电网电压、屏蔽体监控……所有外部和内部参数,在这六个时间点上,都处于完全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没有设备故障,没有环境干扰,没有已知的物理事件可以关联。
这六个信号,就像六个真正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数据的洪流中。它们来自何方?由何种机制产生?为何拥有如此奇特的形态?
它们似乎完全独立于“曦和”探测器所处的这个物理世界,独立于人类目前所认知的一切物理规律。
陈醒靠在椅背上,长长地、缓慢地吐出一口气,试图平复有些过速的心跳。他看着屏幕上那六个孤零零的、却仿佛重若千钧的数据点,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狂热。
这不是脑补。
这不是噪声。
这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现象。
一个存在于理论物理疆域之外,尚未被任何教科书记载过的“存在”的痕迹。
它可能是一种人类从未探测到的未知粒子,其性质迥异于标准模型中的任何成员;它可能是一种来自宇宙最深处、机制全新的天体物理过程产生的辐射;它甚至可能……是某种人类无法理解的、超越现有物理框架的“信息”或“相互作用”的体现。
可能性太多,也太惊人。
陈醒知道,自己站在了一个可能极其重要,也可能极其可笑的发现的边缘。进一步,或许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退一步,则可能沦为学界的笑谈。
他没有急于下结论,更没有立刻起草什么惊世骇俗的报告。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这些原始数据、分析脚本、筛选条件以及初步结果,全部打包,用最高等级的加密协议进行了多重备份,存储在不同物理位置的服务器和离线硬盘中。这是科研工作者的本能,确保原始证据的绝对安全。
然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一份极其严谨、措辞极其保守的内部研究备忘录。他详细记录了发现第一个异常信号的过程,阐述了将其与普通噪声区分开来的依据——重点强调了其独特的“时间形态”,而非仅仅是幅度。他列出了后续进行的全数据耙梳工作的方法和结果,展示了那六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幽灵信号”。最后,他罗列了所有已知的可能解释,并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排除,坦承目前无法用任何现有理论完美解释这些现象。
在备忘录的结尾,他写道:
“……综上所述,我们在‘曦和’探测器E-742能区,发现了一系列(共6例)具有独特时间形态特征的异常信号。这些信号幅度极低,但与所有已知的探测器本底噪声及预期物理过程均存在显着差异,其起源目前未知。建议成立专门小组,对此现象进行持续追踪和深入分析,并考虑将其列为‘曦和’项目潜在的、极高优先级的新物理寻找方向。”
写完最后一个字,保存,加密。窗外(虽然这里并没有窗),应该已是天光大亮。地下依旧是一片永恒的、人造的夜晚。
陈醒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和肩膀。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他看了一眼屏幕上那六个被特殊标记出来的数据点,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六颗隐藏在无垠沙漠下的钻石原石,等待着被人发掘出其真正的价值。
他知道,这份备忘录一旦提交,将会在项目组内部,甚至在整个高能物理学界的小圈子里,激起怎样的波澜。质疑、嘲讽、谨慎的兴趣、或是……和他一样的震惊与好奇。
但无论如何,追寻已经开始。
他关掉主控室的大部分灯光,只留下必要的应急照明。在离开前,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那巨大的全息投影。星云般的中微子能谱依旧在缓缓旋转,宁静,深邃。
但现在,陈醒知道,在这片看似永恒的宁静之下,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正在数据的深海中,如同幽灵般悄然流淌。
他转身,推开气密门,走入外部幽深的隧道。脚步声在空旷的隧道中回响,清晰而坚定。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