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组负责人带来的安保警报,像一块冰冷的铁烙在每个人心头。临时实验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窗外原本熟悉的田野夜色,此刻也似乎潜藏着无数窥探的眼睛。“万法之源”甲骨和龙纹仪被转移至更深处的、经过特殊电磁屏蔽和物理加固的地下储藏室内,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二十四小时轮班值守,任何进出都需要经过最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扫描。
然而,外部的压力并未让内部的研究停滞,反而催生出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陈醒、苏青竹和刘逸云组成的核心破译小组,几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在绝对安全的内部网络上,他们与远在锦屏地下的“曦和”实验室保持着高频次的加密通讯。
“必须进行一次受控的、双向的验证实验。”陈醒在视频会议中提出,他的脸色因缺乏睡眠而苍白,但眼神却亮得惊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记录关联。我们需要主动激发龙纹仪,并同时在殷墟和锦屏,精确测量能量响应的细节,建立无可辩驳的因果链!”
这个提议极为大胆,也蕴含着风险。主动激发一个三千年前的神秘器物,谁也无法预料会产生何种后果。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将“万法之源”从模糊的考古关联推向坚实科学证据的关键一步。
计划迅速制定,代号“共鸣”。实验的核心在于同步:由殷墟这边,使用经过精确计算的低能量微波脉冲,定向激发龙纹仪;与此同时,“曦和”探测器调整至最高灵敏度模式,全力捕捉可能出现的、任何形式的“灵子”信号响应。
苏青竹的作用在这一刻变得至关重要。她连日来对那片核心甲骨——《商代观测年鉴》——的破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她指出,甲骨上除了记录周期,还隐晦地提及了某种“应和”之法,其描述的文字符号组合,与龙纹仪表面的某些几何纹路区域存在对应关系。
“看这里,”她在数字拓片上标注出几个关键字符,“‘其昂首,则光现于顶,其纹路,若水之流。’这很可能是在描述激发时,能量在龙纹仪内部的流转路径和最终显效的位置。”她指向龙纹仪三维模型上对应的几个节点,“我们应该将激发能量集中在这几个关键‘节点’上。”
陈醒根据苏青竹的解读,迅速调整了激发方案。他将微波发射器的能量输出设定在最低档,频率则严格对准了之前发现“前兆”信号的极低频段窄带。这是一次极其精密的操作,能量强一分则可能损坏文物,弱一分则可能无法引起响应。
实验时间定在子夜零点,这是一天中环境电磁噪声相对较低的时段。
殷墟现场,临时实验室灯火通明,却鸦雀无声。龙纹仪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的非金属平台上,周围环绕着高精度能量探测器、高速摄像机和频谱分析仪。陈醒亲自站在主控台前,手指悬在激发按钮上方。苏青竹站在他身旁,手中紧握着那份《商代观测年鉴》的破译稿,神情凝重。刘逸云和工作组负责人则在监控屏前,屏息凝神。
锦屏地下,“曦和”主控室同样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李振国坐镇指挥,所有数据通道全部开启,实时监测着E-742能区以及那个极低频“前兆”波段。
“殷墟准备就绪。”
“锦屏准备就绪。”
加密信道里传来双方确认的声音。
“倒计时,十、九、八……”
陈醒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在两地参与实验的人员耳中响起。
“……三、二、一!激发!”
陈醒按下了按钮。
一道肉眼不可见的、能量被精确约束的微波脉冲,如同手术刀般,射向龙纹仪表面苏青竹标注出的那个核心节点。
最初的半秒钟,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龙纹仪静默如初,探测器上的读数波澜不惊。
就在一丝失望刚要浮上心头时——
嗡……
一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清晰、悠长的低沉共振音,再次通过骨传导方式,直接在所有佩戴耳机的研究人员脑海中响起!与此同时,龙纹仪表面,那些深碧色的几何纹路,从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点亮!不再是微弱的晕光,而是如同被注入了生命力的蓝色光流,沿着错综复杂的纹路奔腾流转,发出轻微的、仿佛来自远古的嗡鸣!
器物顶端,那投射出的三维光影骤然变得清晰、稳定!那不再是一个粗糙的模型轮廓,而是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层级的、不断动态变化的能量结构图!其核心区域的几何特征,与陈醒理论中“灵子”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基态波形,相似度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五!
“能量读数飙升!”
“频谱出现特征峰!中心频率……确认是E-742 keV!信号强度是历史记录的五十倍!”
“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龙纹仪内部玉质构件发出相干荧光!”
殷墟现场,各项监测设备的数据如同火山喷发般涌上屏幕。
几乎在同一毫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