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的能量引导程序已经就位,如同一条精心测绘却从未有人踏足的登山路线,清晰地标注在LIR-Alpha-01项目的蓝图之上。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计划获得了批准,明天,就将正式开启第二阶段——“意图引导的注意力调制”的首次尝试。这标志着探索将从被动的“共鸣”转向主动的“引导”,是通往那未知的“双向信息流”构想的关键一步。
基地依照既定的节律,逐渐沉入模拟的夜色。白日的喧嚣——设备的嗡鸣、人员的交谈、数据的奔流——都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积蓄力量般的寂静。只有走廊墙壁上柔和的指示灯,如同忠诚的哨兵,在昏暗中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陈醒却没有留在宿舍休息。一种奇特的、混合着高度兴奋与深层宁静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让他无法安然入睡。他信步来到了核心实验区外的观景平台。这里没有虚拟的星河,只有一片深邃的、用于隔绝外部干扰的纯黑穹顶,以及平台边缘柔和的地灯,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
他刚在平台边缘站定,身后就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不用回头,他也知道是谁。一种难以言喻的、超越工作伙伴的默契,让他能轻易分辨出她的存在。
苏青竹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望向那片象征性的“夜空”。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陪他站着,仿佛在共同承受着这实验前夜特有的、沉重的宁静。
“有点紧张?”最终还是苏青竹先开了口,声音很轻,像是怕打破这片刻的安宁。
陈醒微微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虚无的黑暗中:“不完全是紧张。更像是一种……站在起跑线上的感觉。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准备、所有的推测,明天终于要迎来第一次真正的检验。不是观察,而是尝试去‘做’些什么。”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准确的表达,“这种感觉,比证明‘可导通性’之前更……奇特。”
苏青竹理解他的感受。证明“可导通性”时,他们是在验证一个物理现象,虽然危险,但目标明确。而现在,他们是在探索一种可能存在于人类意识与宇宙能量架构之间的、主动的交互模式。这其中的不确定性,远超以往。
“我仔细复核了所有的安全协议和应急预案,”苏青竹的声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坚定,“神经反馈系统运行稳定,能量投影的控制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周教授的理论组也对可能出现的能量反馈模式进行了推演,设定了十二个不同等级的预警阈值。”她停顿了一下,侧过头看向陈醒在微光中显得有些朦胧的侧脸,“你……准备好了吗?我指的是,这里。”她轻轻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
陈醒终于转过头,对上她关切的目光。在昏暗的光线下,她的眼睛显得格外清澈和明亮,如同蕴藏着星辉。
“我不知道,青竹。”他罕见地用了略显亲昵的称呼,语气坦诚得近乎脆弱,“我尝试了内省训练,模拟了注意力调制的状态。有些瞬间,我感觉似乎触摸到了那种‘引导’的边缘,仿佛我的意念真的能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那能量的琴弦。但更多的时候,它就像水底的月光,看得见,却捞不起。”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这和我以前所有的研究工作都不同。物理是客观的,方程是确定的。但意识……它如此主观,如此飘忽。我甚至无法确定,我所谓的‘引导意图’,究竟是真的在影响能量,还是仅仅是我大脑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的神经活动?”
这是萦绕在他心头最深的疑虑。科学需要可重复、可验证的因果关系。而意识与能量的交互,如何排除主观臆想的干扰?
苏青竹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还记得我们最初发现SSAL-1的时候吗?在那之前,‘科学灵根’也只是存在于古籍和猜想中的概念。我们通过基因、通过脑波、通过能量耦合数据,一步步将它从‘玄学’的领域中剥离出来,赋予了它科学的形态。”
她向前走了一小步,更靠近了些,声音愈发清晰:“现在,我们面对‘意识引导’,可能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无法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它的本质,但我们可以从观测开始,从记录你产生‘引导意图’时,你大脑的特定活动模式、能量场的微小变化开始。即使最初无法完全排除自我暗示的可能,但只要这种‘意图’与客观的、可测量的数据变化存在稳定的、可重复的关联,那它就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就是我们探索的起点。”
她的话像一阵温和的风,吹散了陈醒心中些许的迷雾。他看着她,眼中流露出感激和一种更深沉的情绪。在他专注于理论推导和内在探索时,是她,始终站在科学与实证的基石上,为他锚定着方向。
“你说得对。”陈醒的声音轻松了一些,“或许是我太执着于‘本质’,反而忽视了‘现象’本身的价值。就像古人不知道万有引力的公式,但他们观察到了苹果落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