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4065年)十一月甲子日,皇帝下诏制定从皇帝以下各类人员的冠服制度。
在此之前,皇上刚刚即位的时候,根据当时情况暂时设立了服饰车马制度,没有来得及仔细审定。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命令礼官和各位儒臣考察古代制度并奏报。
礼部以及翰林院等官员商议说:‘皇帝的冠服,黄帝开始制作冕服,虞舜制定了服饰上的十二种纹章(图案)。周朝的制度,天子有五种冕冠、六种礼服。祭祀昊天上帝时就穿戴大裘冕,祭祀五帝时也是这样。祭祀先王时要穿戴衮冕,祭祀先公、举行飨礼和射礼时要穿戴??冕,祭祀四方名山大川时要穿戴毳冕,祭祀社稷和五行之神时要穿戴希(絺)冕,祭祀各种小神时要穿戴玄冕。凡是军事行动,要穿戴韦弁服;临朝听政时,要穿戴皮弁服;田猎时,要穿戴冠弁服;遇凶丧之事时,要穿戴弁服(素服);吊唁时,要穿戴弁绖服;平时燕居时,要穿戴玄端服。
汉高祖最初制作了长冠,用来进入宗庙祭祀。东汉明帝首次穿戴垂有玉旒的冕冠,上面完备了十二种纹章。晋朝祭祀上天、明堂时用大冕(即衮冕),祭祀太庙、举行朝会时用法冕(即通天冠?此处晋制原文有歧义,译文保留原意),举行小型朝会以及皇帝临轩时用??冕(绣冕),出征狩猎时用绣冕(??冕),耕种籍田、宴请国子监学生时用纮冕(玄冕?),处理朝政时用通天冠。齐国祭祀天地和宗庙时穿戴平天冠服,临朝听政时戴通天冠、穿绛纱袍。隋朝祭祀天地、明堂的时候,皇帝穿戴衮冕;祭祀朝日、夕月、宗庙、社稷时也是如此;举行朝会时,都穿衮冕。每月初一接受朝见以及举行重大祭祀,回宫后,就佩戴通天冠,穿着(相应的)通天冠服。
(按照)唐朝制度:天子的服饰有十四等:祭祀天地时,穿着大裘冕。登上帝位、祭祀宗庙,出征归来后遣将、举行饮至礼(庆功),举行加冠礼,立皇后,正月初一接受朝贺,在殿前册封王公,都穿衮冕。冬至接受朝贺,祭祀归来后,宴请群臣和奉养老人,皇帝戴通天冠(穿相应的冠服)。至于??冕、毳冕、??冕(绣冕)、玄冕、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祫,都是根据不同的事情来穿戴的。
宋朝祭祀上天,穿着大裘冕。祭祀宗庙,正月初一接受朝贺以及册封拜官,要穿衮冕。举行宴会以及冬至接受朝贺时,皇帝戴通天冠、穿常朝衫袍;处理政事时穿窄袍。元朝祭祀上天,天子要穿大裘,外加衮服。祭祀宗庙时,要穿着衮冕。日常上朝(大朝)则穿戴本民族(蒙古)的衣冠。
现在拟定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月初一、冬至、圣节(皇帝生日)、朝会册封时,都穿衮冕,上衣玄色(黑中带红),下裳??色(浅红色)。它的形制:冕板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顶有盖板,外表黑色,里衬红色,前后各有十二条玉旒,每条玉旒穿五彩玉珠十二颗,用黄色丝绵(黈纩)做充耳,用玉簪导发(固定),系红色帽缨。手持玉圭长一尺二寸。上衣绣六种纹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下裳绣六种纹章:宗彝(祭器,上绘虎、蜼)、藻(水草)、火、粉米(白米)、黼(斧形)、黻(亚形或两己相背)。中单(内衣)用素纱制成。红罗蔽膝,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上面绣龙、山、火三种纹章。束革带、佩玉(组玉佩),长三尺三寸。大带,外表白色,里衬红色,两边镶边,上缘用朱红色锦,下缘用绿色锦。大绶用六种色彩的丝织成:黄、白、赤、玄、缥(淡青)、绿,以玄色为质地主体,总长(或装饰密度)五百首(单位)。小绶三种颜色与大绶相同,中间串着三个玉环。穿红色袜子、赤色鞋子。
皇帝在郊庙祭祀、视察祭祀用牲、参加皇太子及诸王冠礼、婚礼、醮戒(加冠、婚礼中的仪式)之类场合,则穿戴通天冠,绛纱袍。通天冠上加金博山和蝉纹装饰(附蝉)十二个,饰有朱翠,戴黑色介帻,用丝带(组)做帽缨,用玉簪导发。绛纱袍(深红色纱袍),采用深衣形制(上衣下裳相连),内穿白纱中单(内衣),黑色的衣领、袖端(褾)与衣边(襈),绛纱蔽膝,白色大带(假带),佩戴方心曲领,穿白色袜子、赤色鞋子。他的革带、佩绶与衮冕服相同。
皇帝在每月初一、十五(朔望)举行朝会、颁布诏书、举行降香仪式、接受进献表章、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贡朝见的时候,则穿戴皮弁。它的规制是用乌纱制作,帽子的前后各缝有十二道褶(缝),每条褶缝中缀饰五彩玉十二块,用玉簪导发,系红色丝带帽缨。配套的服装是绛纱衣、蔽膝。衣、裳为白色(隋衣色白,此处或指承袭隋制衣为白色?存疑),佩戴玉佩、革带(带钩为玉制),系绯色(深红)、白色大带,穿白色袜子、黑色鞋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