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日,副将军常遇春从大同返回太原。
乙亥日,皇帝诏令树立皇陵碑。在此之前,皇帝命令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写碑文。到这时祭文写成,(皇帝)命令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前往皇陵树立石碑。
大将军徐达派遣千户雷震镇守绛州,派遣百户张淮护送沂州逃将王信、王仁等人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骆驼、马匹前往京城。
丁丑日,皇上将仁祖淳皇帝的陵墓命名为英陵。当初,礼部尚书崔亮认为历代皇帝的陵墓都有尊号,现在仁祖的陵墓应该加上尊号,皇帝于是将其定名为英陵。崔亮又上奏请求下达命令让太常寺举行祭告礼。当时太常博士孙吾与认为:“陵墓的规制,没有比汉朝更完备的了,大凡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将作大匠就开始营建陵墓,将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墓。例如汉文帝兴建霸陵,想要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当时汉文帝还处在尊贵的皇位上,哪里会有陵号祭告的礼仪呢?还有唐太宗昭陵的名号确定于安葬长孙皇后的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乾陵,其名号确定于唐高宗最初安葬的时候。当时皇帝、皇后的陵墓,最初并没有两个称号,对于祭告的礼仪,也是肯定没有的。大概庙号与陵号是不同的,庙号是改变大行皇帝(刚去世皇帝)的尊号,不祭告(天地、宗庙等)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进呈册书、尊谥来祭告(天地、宗庙等)。达到神明的境界。如果是有陵号的(陵墓),那么后来继位的帝王,(陵号)是用来区别先辈陵墓的罢了,所以历代都不把(陵号)用来(作为祭祀时)祝告(的名号)。现在英陵要加封号,尚书崔亮想要举行祭告仪式,我认为这不符合礼法,希望您停止这个提议。崔亮说:‘加上陵号,尊敬归向先世,参考典礼,比如汉光武帝追加上尊号给先帝,叫做昌陵;宋太祖追加上尊号给高祖,叫做钦陵;追加上尊号给曾祖,叫做康陵;追加上尊号给祖父,叫做定陵;追加上尊号给父亲,叫做安陵。’大概开创帝业的君主,尊崇自己的祖先,就会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就一定会用祭祀告知他们。礼仪是根据人情制定的,给先帝的陵寝加尊号而不告诉先帝,这不符合人情。我认为告诉他(这件事)是正确的。于是朝廷商议时都表示赞同。崔亮于是命令等到英陵碑石建成,派太常举行祭告礼。
诏令确定侍仪舍人以及校尉限定日期穿戴的冠服。礼官议论说:“古时朝见天子,一定有傧相的职务,公西华身穿礼服,头戴礼帽担任傧相,那么章甫就是傧相的服饰。汉、唐以来,设置了谒者,凡是朝会,负责引导行礼。汉朝使用黑色的冠帽和深红色的衣服,唐朝使用武弁和深红色的公服。宋朝时称这种官职为礼直官,穿公服,元朝时称这种官职为侍仪。舍人戴着展脚幞头,身穿窄袖的紫色衣衫,束着涂金的腰带,脚蹬黑色的靴子。其中的校尉就相当于《周礼》中的太仆、隶仆,掌管君王出入时的车马和警跸之事。他们的服装制度、礼仪书籍没有流传下来。汉朝、晋朝的卫士有身穿红色衣服、绛色长袍、黑色褶裤的制度。唐朝的执仗之士,头上的冠服有武弁、平巾帻、锦帽、金鹅帽、花脚幞头、黄??巾、抹额。他们的服饰有各种颜色的绣袍、系大袖的丝带、各种颜色绣有两裆(背心之类)的衣物、大口裤、银带、绣有花纹的军服、各种颜色绣有宝相花的衣衫、皮制腰带、绿色衣衫、抹金(一种工艺)铜带、锦制螣蛇(一种装饰性的带子)。宋朝手执兵器的卫士,大体上和唐朝相同。元代执仗士卒的头部服饰使用交脚幞头、镂金装饰前额的交脚幞头、五色的粗绸巾、展脚幞头、凤翅唐巾。他们的服饰有紫梅花罗窄袖衫、涂金束带、白锦汗袴、绯绣宝相花窄袖衫、生色宝相花袍、勒帛、云龙靴,佩宝刀、紫罗辫线袄。现在准备让侍仪舍人引导礼仪,依照元朝制度,使用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束带、皂纹靴。平常穿戴乌纱帽、盘领衫。校尉手持仪仗,也依照元朝的制度,头上戴饰有金饰的交脚幞头,身穿各种有辟邪宝相花图案的裙袄,束着铜葵花腰带,脚蹬黑色花纹靴子,戴着刻期冠,穿着方顶巾衣,身着胸背(服饰部件名)、绣有鹰鹞花腰线的袄子,系着各种阔匾丝绦,佩戴象牙雕花环,腿缠行縢,脚穿八带鞋。皇帝批示说:‘可以。’
诏令随驾的伞扇仪仗都从正门中间道路的两旁出入。
这天夜里,刮起了大风。
戊寅日,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冯宗异等人率领军队从太原出发,晚上驻扎在徐沟。夜里,刮起大风。
庚辰日。原元朝丞相也速侵犯通州。当时大军征讨山西、北平,守卫士兵势单力薄,通州城中也不满一千人,也速率领一万多骑兵在白河扎营。守将平章曹良臣说:“我军兵力少,不能与他们交战;敌军人数虽然众多,然而他们是亡国之后(的军队),是多次遭受挫败的军队,可以用计谋打败他们。”于是秘密派遣指挥仵勇等人在沿着河道的船只上各自树立起红色旗帜,绵延三十多里,敲击钲鼓的声音彼此都能听到。也速望见这种情况后十分惊骇,于是带着军队逃走了。城中派出精锐骑兵渡过白河追击,追到蓟州,没有追上而返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