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军储仓。当时京城的卫所大多储存着数以万计的粮食,但粮仓少,没有地方存放这些粮食。于是命令户部设立二十所军储仓,分别安排官员管理事务,从一到二十,按照数字依次命名。
己亥日。任命殿中侍御史寻适为广西按察使,监察御史王子启、胡子祺为佥事。皇上告谕他说:“广西之地控制着各个蛮族,百姓还没有完全被教化,况且经历战争摧残之后,还没能顺利恢复生计,恐怕当地官员不能抚恤百姓,却进而损害他们。现在特地任命你们去掌管风纪法度,一定要用严明的态度来管理官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百姓。如果有奸诈贪婪、强横暴虐、残害善良百姓的人,你们就将他逮捕,审讯判决,然后再上报给我。如果等待奏闻后再作决断,道路遥远,往返必定会有延误。”寻适等人都磕头接受命令。皇上又说:‘凡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追求近期的功效,如果官员恪尽职守,百姓安居乐业,你们只要安安静静地安抚他们就可以了。’
礼部尚书崔亮等人说:“在外地的文武官员,凡是遇到元旦、冬至,举行庆贺行礼时,以当地的指挥使司官员为首。如果指挥司只有副使、佥事、守御,他们的官职都是四品,而按察使、知府都是三品,虽然按察使、知府的官阶较高,但指挥、副使、佥事统管军民,镇守一方,应当坐在左边,按察使、知府坐在右边,仍以武官为首位。像千户、守御这些官职,他们的品级在知府、同知之下,应该把知府、同知作为班列首位,如果没有知府(在场)。同知就以千户为班首。那些府中的通判以及知州与千户品级相同的,就以千户位居左侧作为班列之首。”襄王听从了他(的话或建议等)。
确定功臣守墓的人户,按照封爵、官品的等级来给予。那些应该使用的石碑、石兽之类的东西,也命令有关部门都按照品级官秩制成。
朝廷颁布诏令,制定初一、十五在宫殿升殿时,文武百官朝参的礼仪。礼部尚书崔亮上奏说:“凡是初一、十五,皇帝要穿皮弁服驾临奉天殿,百官穿公服在丹墀东西两侧站立,等到引班官引导官员们合班后,面向北方站立,行再拜礼。班首走到前面,与百官一起鞠躬并高唱:‘某官臣某向陛下请安。’赞礼官唱:‘圣躬万福。’班首起身,回到原位,同百官一起行再拜之礼。赞礼官引导百官分班次站好,仍旧面相对立。行省、府、御史台、六部等各衙门中有事情要上奏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登上宫殿,奏事完毕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负责引导官员上朝列班的官员带领百官按次序出去。如果没有事情上奏,那么侍仪就从西阶登上宫殿,跪着奏报使(君主)知晓。等到侍仪官走下台阶,引领班首,引导百官出宫。凡是身穿公服参加朝会的人,不能举手行私人揖礼。他们朝见天子、呈递奏表和谢恩时,都穿公服。如果当面任命官职而来不及穿戴朝服,当即谢恩的人不要受(常规礼节的)拘束。凡是进入午门,不要互相跪拜、拱手作揖;入朝官员的坐立不要超越各自的等级,不要谈笑、喧哗,不要用手指点、观望。行走时要举止端庄,脚步整齐,站立时要拱手而立,身姿端正,不要随意穿越。如果有事出班,退朝以后,要从原来站班的末尾回到自己的位置。凡是在皇帝面前的近侍,都不能咳嗽、吐痰。如果有原来就患有哮喘病的,突然疾病发作的,允许立即退下班列;或者突然眩晕以及患病不能站立侍奉(君主)的,允许同僚从旁搀扶出去。凡是陪从帝王左右值班以及向帝王奏事,按照以往的礼仪要口含鸡舌香。如果皇帝赐坐,就坐下,不要推辞谦让。坐下以后,如果被皇帝询问,要先站起来,奏对完毕以后再坐下。如果皇帝还有什么要问的,你不必起身。与他人一同侍坐时,如果有人被问询,就应当一人奏对,其他人都静听,不能插话抢说。如果各自有见解,等到那个人说完,才允许上前陈述。凡是儒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者进呈文字,担心有口气、体气,需要退立两三步,不要靠近御案。凡是站立,必须站在东西两角,不能正对着别人。官员入朝或者接受皇帝赐予的宴会时,都不能穿白色的衣服。”皇帝同意了。
夜里五更的时候,有一颗像钵盂一样大的星星,呈青白色,从东北方的云层中升起,缓缓地向东北方向运行,光亮照到地上,大约有四丈多长,散裂变成碎小的星星,消失在云层之中。
辛丑日,祭祀太庙。革除察言司。
壬寅日,赏赐文武官员朝服、公服。在此之前,皇帝命令中书省、礼部官员会同弘文馆学士刘基等人参照历代制度来制定,到此时制定完成,开始颁赐。
甲辰这一天,明升派遣使者进献香楠木,皇帝下诏书赐给明升、他的国相戴寿、知院向大亨以及使者数量不等的华丽丝织品、纱和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