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4070年) 夏 四月
壬申朔(初一):太祖皇帝到太庙举行祭祀。太仆寺丞梁野仙帖木儿进言:“黄河以北,宁夏所辖境内以及四川地区,西南到船城,东北至塔滩,方圆八百里,土地肥沃,舟船通行便利。应派遣重要将领镇守该地,命其招集流亡百姓,致力于屯田务农,征收十分之一的税赋,同时推行开中法(商人运粮到边塞换取盐引),可使军民丰衣足食。”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甲戌(初三):任命工部尚书黄肃、刑部尚书高万杰为广西行省参知政事,刑部郎中高晖、磨勘司长官吕宗艺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太祖告诫他们说:“担任地方大员,贵在廉洁明察而切忌苛刻烦琐,贵在刚强果断而切忌急躁残暴;贵在遵守礼法而切忌谄媚逢迎,贵在怀有仁心而切忌姑息纵容。凡行事要合乎道理,做事要力求成功。对上足以分担朝廷的忧患,对下足以慰藉郡县百姓的期望,成为一方福星。如同古代的君子,留下不朽的美德名声,岂不是很伟大吗?你们要以此自勉。”
下诏命令将苏州府十二万石粮食经海路运往定辽(辽东),十万石运往北平。这是因为当时朝廷正在辽东及其以北地区用兵。
丙子(初五):湖广罗田县妖人王佛儿自称弥勒佛降世,传播佛号蛊惑民众,图谋聚众作乱,被官军捕获处斩。
丁丑(初六):下令按等级赏赐脱列伯招抚来的河南将士五百余人钱钞。
戊寅(初七):思南宣慰司溶溪芝子坪的蛮民发动叛乱,驱逐了长官杨世荣。朝廷派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己卯(初八):设置户部照磨二人,官秩为正八品。赐给安置在六合县的鞑靼人每人夏布二匹。赐给神策卫指挥吕得招抚来的河南将士四百余人钱钞。赐给故元太子沙加失里高丽布六匹,文绮、帛各四匹。下诏确定开国功臣楚国公廖永安等人的谥号。
礼部奏议认为:“当初元朝丧失统治,天下大乱。英雄豪杰,有的割据一方,有的统领军队,纷纷扰扰,不知所从。正值真主(太祖)兴起,天命所归,人心响应,于是豪杰不约而至。如同龙腾而云随,虎啸而风生,故而能开创宏伟基业,辅佐成就大业。他们功勋卓着却以身殉国,确实应追加谥号,以示追念尊崇。按谥法:勇赴敌阵无所畏惧称为‘武’;为国家遭难而死称为‘闵’。楚国公廖永安应谥为‘武闵’。杀身报国称为‘忠’;军功卓着光耀后世称为‘烈’。豫国公俞通海应谥为‘忠烈’。不顾自身安危侍奉君主称为‘忠’;果敢杀身成仁称为‘毅’。蔡国公张德胜应谥为‘忠毅’。开拓疆土称为‘武’;壮志未酬称为‘壮’。高阳郡公耿再成应谥为‘武壮’。克敌制胜抵御外侮称为‘武’;威严而不凶猛称为‘庄’。越国公胡大海应谥为‘武庄’。克敌制胜抵御外侮称为‘武’;勇猛有力称为‘桓’。梁国公赵德胜应谥为‘武桓’。另外,安永义侯桑世杰,与汉光武帝封寇恂为承义侯、景丹为奉义侯情况相同,不必再另加谥号。这七人,皆是勇猛的将士、心腹的重臣,在开国之初便为国捐躯。皇上统一天下,追念其功勋,提高其封赠,使爵位传及子孙,在宗庙中享受祭祀,报答之恩已达极致。更改名号确定谥号,于礼制实属应当。”奏议呈上后,太祖下诏全部采纳。
敕令中书省商议追赠为元朝尽忠死节的御史大夫福寿官职和封爵。
当初,太祖平定金陵(南京),因福寿能持守节操为大义而死,已为他建立祠庙。此时又商议追赠官职,以激励臣子效忠。礼部上奏:“元朝已追赠福寿为浙江行省左丞相、上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号忠肃。其事迹与封赠谥号均载于祭祀典籍,应维持原状,足以告慰忠臣之心。”太祖认为有理,于是只下令在春、秋二季派官员到庙中祭祀。太祖借此对侍臣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说的就是福寿吧!为人臣者应当如此。”
辛巳(初十):礼部上奏:“准备用于祭祀天地宗庙、已关在洁净处(涤)饲养的牺牲,若有受伤则放出,死亡则掩埋。生病的则另处饲养,待其肥壮后,供小祀、中祀使用;若死亡也掩埋。若尚未关入洁净处饲养就有伤病者,交还主管部门,可充作膳食。”太祖批准。
癸未(十二日):太祖晓谕中书省及礼部:“天下初定时,各地山川皆由京师统一祭祀。但古制是诸侯祭祀其封地内的山川。现今行省大臣肩负一方重任,与古代的方伯、连帅无异。其境内应祭祀的山川,应制定制度颁布施行。”于是礼部奏议:“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礼秩最为尊崇,以及京师山川,均属国家常典祭祀,非地方官员可参与。各省只祭风云雷雨及境内山川之神,应共设一坛,立风云雷雨、山川两个神位。祭祀时由行省长官初献,都指挥司官员亚献,府官终献。祭祀日期:春季在惊蛰后三日,秋季在秋分后三日。每位神位用羊一只、猪一头,笾豆各四件,簠簋各二件,爵三只,铏、牺尊、象尊各一件,祝文一篇。风云雷雨神用帛四匹,山川神用帛二匹。祭祀前斋戒三日。”太祖批准。从此规定天下十二行省的山川由各省自行祭祀。过去在京师合祭天下山川及四方山川的礼仪全部取消。只有甘肃因新近归附,其山川仍附于京师各城隍神祭祀。祭祀日期:春季在三月三日,秋季在九月九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