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中央的人造水缸依旧波光粼粼,但那根银蓝色的钓线已经收回。数日的“钓线导能”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明了利用钓线顺应能量“势”来传导潮汐之力的可行性。但要将这个理念转化为真正能在狂暴大海中稳定运行的魂导器,还需要更具体、更精密的设计。
此刻,实验室一角的地面上,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由细沙压实而成的沙盘。苏清瑶正操控着水镜,将连日来观测到的、预定安装海域的详细水下地形——包括暗礁分布、主要洋流路径、深浅变化——以微缩光影的形式,精准地投射在沙盘之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海底地貌图。光影流转,栩栩如生。
肖胜和苏清瑶都蹲在沙盘旁,摒弃了纸笔,各自手中拿着一根从实验室外折来的普通树枝,准备在这微缩的“海洋”上进行推演。
“首先确定核心能量接收区。”肖胜目光锐利地扫过沙盘,手中的树枝点向一片相对平缓、但正处于主洋流路径上的海床区域。这里是他通过钓线多次感知,确认的能量流相对集中且稳定的“黄金钓点”。
“在这里,布置主聚能核心阵列。”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沙盘上划出一个不算大、但结构异常繁复的圆形区域,线条纵横交错,却暗含某种动态的韵律,并非传统魂导阵法的对称稳定结构。“阵眼不能是固定的能量吸收点,而要设计成……类似浮漂的悬浮感应结构,能随着主流能量的强弱自动调整吸收频率和角度。”
苏清瑶看着他那完全不符合魂导阵法学基础理论的“涂鸦”,清冷的眉头下意识地就要蹙起。她习惯于严谨、对称、稳定的阵法结构,肖胜这种看似随性、强调动态适应的设计,在她看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她刚想开口反驳,手中的树枝也抬起,准备在旁边划出自己设计的、更符合传统的聚能阵图。
但肖胜的树枝已经移动,点向了聚能阵侧后方一片看似平静,实则在水镜显影下内部有数股细小暗流交汇的区域。
“这里,安装第一级导流魂导管。”他的树枝划出数条蜿蜒的、并非笔直的线路,将它们与主聚能阵连接,“导流管不能是直的,必须带有符合暗流交汇角度的自然弯曲,内壁要铭刻疏导而非约束的符文,就像……”他顿了顿,找到了最贴切的比喻,“就像绑鱼钩时,主线与子线的连接结,需要有足够的柔韧和缓冲,才能承受鱼儿瞬间的爆发力,而不是硬碰硬。”
他看向苏清瑶,眼神认真:“魂导器的每一个连接处,每一次能量转向,都需要这种‘精准的缓冲与引导’,就像钓鱼时每一次提竿、放线的力道控制,差之毫厘,效果便谬以千里。”
苏清瑶到嘴边的话停住了。她看着肖胜划出的那些蜿蜒线路,又对比了一下水镜显影中那片区域真实的、复杂的暗流走向,赫然发现,肖胜那看似随意的弯曲,竟然完美地避开了几处能量最容易产生紊流和对冲的“死角”,选择的都是能量自然过渡的“通道”!如果按照她原本设计的笔直或标准弧形管道,确实有很大概率会在那些“死角”处遭遇能量淤积甚至逆冲!
这个发现让她心中一震。
她沉默了一下,原本准备划出自己设计图的手臂缓缓放下,另一只手下意识地,开始用树枝悄悄抹去自己之前在脑海中构想、几乎要画在沙盘另一角的那个标准阵法轮廓。
肖胜没有注意到她这个小动作,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片微缩的“海洋”中。他的树枝继续在沙盘上移动,划过一道道痕迹,标注出一个个辅助能量节点、缓冲区域、以及将转化后的电能输送出去的路径。他解说得非常细致,将每一个设计选择都与之前观测到的水流特性、能量节点联系起来,仿佛不是在设计一件冰冷的魂导器,而是在编织一张捕捉海洋呼吸的无形之网。
他的动作自然而投入,树枝在沙盘上划过的轨迹,时而刚劲,时而柔韧,那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刻痕,竟隐隐与他那竹竿武魂上的天然竹节纹路,有着几分神似,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属于植物的韧性与生命的韵律。
苏清瑶起初还带着批判和审视的心态听着,但越听,神色越是专注,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肖胜的思路,开始用水镜进一步细化某些区域的能量模型,验证他设计的合理性。她发现,肖胜的许多想法虽然初听离经叛道,但深究下去,却都与水流的本质规律严丝合缝。这种建立在大量实地观测和独特感知基础上的设计思路,是她以往在书本和实验室里从未接触过的。
两人靠得很近,共同专注于沙盘推演。
就在肖胜讲解到一处关键的能量分流节点,手臂因为激动而幅度稍大地一挥时——
“啪。”
他手中的树枝末端,不小心轻轻戳到了旁边苏清瑶正按在沙盘边缘稳定身形的手背上。
触感传来,两人同时一愣。
肖胜只觉得树枝尖端碰到了一处异常温软滑腻的所在,与他平日里接触的粗糙渔网、冰冷金属或是潮湿礁石截然不同。他下意识地立刻缩回树枝,如同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脸上露出属于“肖工”的窘迫神情:“啊!对不住,苏研究员,我不是故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细竹竿武魂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细竹竿武魂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