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圆明园的大火,那《南京条约》的赔款,那退位诏书上的印章,就会像诅咒一样,在百年之后,精准地降临在他的子孙和帝国头上。
威仪和国运,孰轻孰重?
康熙一生果决,他只用了短短几个呼吸的时间,就做出了决断。
他站起身,走到一套课桌前,伸出手,抚摸着那光滑的木制桌面。
“你的章程,朕可以看看。”
他用一种审阅奏章的口吻,给了自己,也给了周墨一个台阶。
但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行,那你来帮忙一块把教室布置起来!”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院子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响,三个青年人配合默契。
周墨负责指挥,朱允炆任劳任怨地搬着桌椅。
最诡异的,是康熙。
他倒是没摆什么皇帝架子,或许是感受到了二人不怎么待见他,又或是有求于人,反正是挺听话的,让干啥干啥。
很快,一个简陋但五脏俱全的教室就在堂屋里成型了。
十套课桌椅分两排摆好,正对着墙上挂好的巨大白板。
投影仪和幕布也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他走到康熙面前,递过去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圆珠笔。
“这是你的文具。”
康熙接过那支构造精巧的笔,学着周墨的样子按了一下,看到笔尖伸出,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他试着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玄烨。
字迹流畅,无需蘸墨,比他用惯了的毛笔要方便得多。
“此物……倒也精巧。”他难得地评价了一句。
“以后你要记录的东西多着呢,用这个方便,你走时带几个。”
周墨拿起一张巨大的拼音挂图,挂在了白板旁边。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一支白板笔,转身面对着他的两位学生。
一位是面色复杂的大明建文帝,一位是神情冷峻的大清圣祖仁皇帝。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洒在那些崭新的课桌上。
“好了,两位同学。”周墨敲了敲白板,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专业一点。
“咱们史上最强帝王补习班,现在,正式开课!”
“第一课,汉语拼音。”
他转过身,在白板上,一笔一画,写下了三个硕大的字母。
“a、o、e。”
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光线透过窗户,在堂屋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康熙面前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下了整张拼音表。
甚至还有几十个歪歪扭扭、但已能辨认的简体汉字。
“国,家,天,下……”
康熙停下笔,用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个“国”字。
他刚才问过,为何圈中之“王”加了一点。
周墨的解释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快速学会写字,国之根本在于人”。
国之根本在于人。
他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再联想到那纪录片中万民麻木、国破家亡的惨状,心中百味杂陈。
周墨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3个小时快到了。
“学得如何?”
“尚可。”康熙的回答言简意赅。
他抬起头,“只是这简体字,虽易学,却失了风骨。不过,若为开民智,倒不失为一法。”
短短两个时辰,他不仅学会了拼音,甚至已经开始从统治者的角度,辩证地思考简体字的利弊。
旁边的朱允炆默默地看着这位后世的君主以一种近乎恐怖的速度吸收着新知识,心中除了震撼,更多的是不服。
他要更加努力,怎么能让清朝的这个小皇帝比下去。
“学得快是好事,因为……时间不多了。”周墨小心翼翼地开口。
康熙眉头一挑,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什么意思?”
“初次来此,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大概就三个小时。”
周墨指了指墙上的挂钟,“马上就要到了。”
康熙的脸上闪过一丝显而易见的愕然和不悦。
他感觉自己才刚刚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正准备大展拳脚,却被告知试用期即将结束。
“朕如何能再来?又能停留多久?”他直奔主题,没有丝毫废话。
“这正是我要说的。”
“在此停留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
周墨努力让自己的措辞听起来更像是策论,而不是游戏规则说明。
“它与你回去后,大清的国力息息相关。”
“国力?”康熙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
“对。比如,治下的人口增减、粮食的亩产收成、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程度……”
周墨顿了顿,补充了一句最关键的,“总而言之,就是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国家是不是在蒸蒸日上。”
“你那边越是国泰民安,你在这里能待的时间就越长。当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甚至还有可能带信得过的臣子,一同前来学习。”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康熙心中炸响。
他瞬间明白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祖宗们,时代变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祖宗们,时代变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