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员休息区出来时,阳光已经爬过船坞顶部的天窗,在地面的积水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握着工具箱向船坞出口走,心里还在盘算着去垃圾场找便携式氧气发生器的事,视网膜上的系统光幕却突然弹出提示,机械音带着一丝试探性的期待:“检测到 APU 持续供电已达 3 小时,导航计算机核心模块电压稳定(12V±0.2V),符合最低限度启动条件。是否尝试访问导航数据库,提取可用星图信息?”
导航数据库?我脚步一顿,心里瞬间涌起复杂的情绪 —— 之前体检报告显示导航系统 “主导航失效、定位系统完全离线”,本以为短期内别想接触到星图相关的信息,没想到现在居然有了启动的可能。“访问导航数据库需要多久?会不会消耗过多能源,影响 APU 的稳定运转?” 我在心里问道,既期待又担心。
“访问过程预计 20 分钟,仅启动导航计算机核心读取模块,能耗较低(约 50W / 小时),不会影响 APU 对基础照明与传感器的供电。” 系统的回答打消了我的顾虑,光幕上同时弹出导航计算机的位置标注,“导航计算机位于舰桥主控制台下方的密封舱内,需先拆除控制台面板才能接入数据读取接口。”
我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改变方向,转身向舰桥走去。便携式氧气发生器可以稍后再找,但导航数据库的信息,关乎 “老兵” 号未来能否确定航向,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值得尝试。
再次走进舰桥,应急灯的橘黄色微光依旧柔和,主控制台角落的环境监测指示灯缓慢闪烁。我蹲下身,按照系统的指引,用螺丝刀拆卸主控制台下方的金属面板 —— 面板上的螺丝比想象中更难拧,锈迹已经让螺丝与面板几乎融为一体,每拧动一圈,都要使出全身力气,手心很快就冒出了汗。
十几分钟后,最后一颗螺丝终于被卸下,我小心地掀开面板,露出里面密集的线路和一个银色的金属盒 —— 那就是导航计算机的核心模块,表面印着 “联邦军工 NC-800 导航主机” 的字样,旁边还连接着几根粗细不一的数据线,其中一根蓝色的线头上,清晰地标注着 “数据读取接口”。
“系统,接下来该怎么做?需要用个人数据板连接吗?” 我掏出随身携带的个人数据板,看着那个比普通接口小一圈的蓝色接口,心里有些不确定 —— 我的数据板接口是通用型,未必能适配这个军工专用接口。
“检测到导航计算机数据接口为联邦军工专用规格(DB-9 型),与宿主个人数据板接口(USB-C 型)不兼容,需使用转接器。”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转接器的三维结构图,“但当前无适配转接器,系统可通过‘无线数据嗅探’功能,直接读取导航计算机的对外信号,无需物理连接,读取效率约为物理连接的 60%,且可能丢失部分碎片化数据。”
“无线数据嗅探?可以试试!” 我立刻同意,只要能读取到数据,哪怕效率低一些、数据有缺失,也比完全没有强。
“无线数据嗅探功能启动,正在扫描导航计算机对外信号…… 信号强度:2/5(较弱),数据传输速率:100kb/s,预计读取时间延长至 30 分钟。” 系统的机械音刚落,光幕上就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进度条,旁边还不断刷新着一行行杂乱的代码,像失控的数据流。
“导航计算机启动中……10%……30%……50%……” 进度条缓慢推进,每增长 1%,都像过了很久。当进度条达到 80% 时,突然停滞不前,光幕上的代码瞬间变成一片红色乱码,系统的警报音也随之响起:“警告!导航计算机内部存储模块存在物理损坏,数据读取中断,正在尝试重新连接……”
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紧紧盯着光幕,生怕这次尝试就此失败。几秒钟后,红色乱码渐渐消失,进度条重新开始缓慢增长,系统的声音也恢复了平静:“重新连接成功,检测到导航数据库损坏率 92%,仅能读取 8% 的碎片化数据,且部分数据存在逻辑错误,需后续整理修复。”
92% 的损坏率…… 我心里一阵发凉,却也松了口气 —— 至少还能读取到 8% 的碎片,不是完全的 “数据坟墓”。
“开始提取可用数据…… 提取完成,共获得 3 类有效信息:1. 基础星图碎片(共 7 片,覆盖学院所在的‘阿尔法 - 3’星系及周边 2 个相邻星系);2. 学院本星系坐标(含学院空间站、第七船坞、垃圾处理区等 5 个固定坐标,精度偏差 ±100 米);3. 历史航行日志片段(共 3 条,记录‘老兵’号 20 年前的 3 次短距离航行记录,无关键探索信息)。”
光幕上随即切换到星图界面,7 片不规则的星图碎片像拼图一样散落在黑色背景上,每一片碎片都泛着淡淡的蓝光,边缘还带着未修复的 “锯齿”。最大的一片碎片覆盖了 “阿尔法 - 3” 星系的核心区域,能看到几颗明亮的恒星标记,以及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轨道,其中一颗行星旁,清晰地标注着 “学院空间站” 的红色圆点,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坐标:X-235.6,Y-189.3,Z-45.8”。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