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现在!” 雷诺精神一振,缓慢推动控制杆,将残骸向货物气闸舱方向拖拽。气闸舱的外舱门早已提前手动开启,淡蓝色的内部照明灯透过舱口向外扩散,像在为残骸指引方向。当残骸距离舱口还有 1 米时,雷诺将牵引功率降至 10%,几乎是毫米级地调整位置 —— 残骸的边缘与舱口的金属框架仅差 5 厘米,稍有偏差就会碰撞。
显示屏上的距离数字不断跳动:0.8 米→0.5 米→0.3 米→0.1 米!当残骸的平整面终于贴合气闸舱入口时,雷诺立刻按下 “停止牵引” 按钮,同时喊道:“系统,启动气闸舱临时固定装置!”
气闸舱内的两根金属卡扣瞬间弹出,像一双灵活的手,牢牢卡住残骸的两侧凸起部位。“咔嗒” 一声轻响,显示屏上弹出 “目标残骸固定完成,气闸舱开始闭合” 的提示。雷诺紧绷的身体瞬间放松下来,靠在椅背上大口喘着气,心脏还在胸腔里狂跳 —— 从锁定目标到成功固定,短短 20 分钟,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每一次操作都充满了未知与紧张。
就在气闸舱门即将完全闭合时,舱内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 “咯吱” 声,显示屏上的 “舱门闭合状态” 跳转为 “异常”,红色警告框瞬间弹出:“检测到残骸边缘金属角卡住舱门密封胶条,闭合中断,存在漏气风险!”
雷诺刚放松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他立刻起身冲向货物气闸舱,手里紧紧攥着一把尖嘴钳 —— 气闸舱外门的缝隙中,能看到残骸的金属角正卡在胶条与舱壁之间,淡蓝色的密封胶条已经被挤压变形,若强行闭合,很可能导致胶条彻底损坏,后续无法密封。
微重力下,雷诺飘到气闸舱旁,小心翼翼地将尖嘴钳伸进缝隙,夹住金属角的末端 —— 这是一块约 10 厘米长的钛合金碎片,边缘锋利,却因长期太空环境变得脆弱。他轻轻用力向外掰动,“啪” 的一声,金属角应声断裂,掉落在气闸舱内。
解决完卡壳问题,雷诺重新回到操控台,按下 “继续闭合” 按钮。这一次,气闸舱门顺利合拢,显示屏上的 “闭合状态” 恢复为 “正常”,“漏气检测” 显示:“舱内气压稳定,无泄漏风险”。
当气闸舱完成泄压,内部指示灯从红色变为绿色时,雷诺终于忍不住从座椅上跳了起来,挥舞着拳头在舰桥内轻轻漂浮 —— 这是他第一次在太空中独立完成打捞,虽然过程中出现了小意外,却成功将含有金属与硅基材料的残骸带回 “老兵” 号,这些材料后续可用于修复舰体管线或制作简易电子元件,是实实在在的 “收获”。
他走到货物气闸舱旁,打开内舱门 —— 那块不规则的残骸静静躺在舱内,表面的锈迹在灯光下格外明显,却掩不住内部金属的光泽。雷诺伸出手,轻轻触摸残骸表面,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却让他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 —— 这不仅是一块普通的残骸,更是他在这片未知星域里,靠自己的双手争取到的 “生存资本”。
“系统,记录本次打捞数据:目标类型(金属硅基残骸)、质量(180kg)、材料构成(钛合金 60%、硅基材料 15%、其他杂质 25%)、打捞耗时(22 分钟)、能源消耗(微型备用电池 0.03%),并更新资源清单。” 雷诺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数据板上的资源清单瞬间更新,“可回收金属” 一栏从 “0kg” 变为 “108kg”,虽然数量不多,却为后续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央显示屏上再次亮起新的标记 —— 系统已自动锁定下一个目标:一块直径 1.8 米的钛合金装甲板碎片,距离 “老兵” 号约 52 米,材料纯度更高,修复后可直接用于加固右舷破损处。雷诺看着屏幕上的新目标,之前的紧张感逐渐被期待取代 —— 第一次打捞的成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他对后续的打捞充满了信心。
“老兵” 号在碎片场中继续悬浮,牵引光束发生器的喷嘴重新调整方向,蓝色的光柱再次划破漆黑的太空,朝着新的目标延伸。雷诺坐在操控台前,双手不再颤抖,目光坚定而专注 —— 他知道,这只是太空打捞的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资源等待他去捕获,而每一次成功的打捞,都在为 “老兵” 号的重生,为他在这片未知星域的生存,增添一份底气。
微重力下,那块刚被打捞的残骸在气闸舱内静静躺着,像一枚勋章,见证着雷诺的第一次太空冒险。而远处的绿色恒星,依旧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为这场围绕 “资源” 的战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