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看向波光粼粼的江面:“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保持这种连接。时间就像这江水,总是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苏暮雨轻声说:“我相信真正的连接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中断。就像这江水,无论河道如何改变,始终是连接着上下游。”
那一刻,凌空与苏暮雨的目光再次相遇,在江水的映照下,仿佛有无数未尽之言在目光中流转。
周末,凌空受邀参加县里举办的“青年创新论坛”,作为中学生代表分享跨学科学习经验。让他惊喜的是,苏暮雨也被邀请作为人文领域的代表。
论坛上,凌空展示了科技文化节的项目,强调技术如何为人文研究提供新工具和新视角。苏暮雨则从人文角度出发,探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思考和文化维度。
两人的发言相辅相成,引发热烈讨论。一位评委感叹道:“很少见到理科生和文科生有如此深入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你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可能性。”
论坛结束后,凌空和苏暮雨并肩走在秋日的街道上。落叶铺就的金色地毯在脚下沙沙作响。
“今天你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凌空真诚地说,“特别是关于科技发展中人文关怀的那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
苏暮雨微笑:“你的技术展示也让我看到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冷冰冰的,今天才发现它可以如此有温度。”
路过一家老书店,凌空想起苏暮雨喜欢旧书,便提议进去看看。书店里弥漫着纸张和墨香的独特气息,苏暮雨如鱼得水,轻车熟路地找到历史文献区。
“看这个,”她兴奋地抽出一本旧书,“是飞云县早年的地理志,应该有很多关于江畔生态的记载。”
凌空看着她发亮的眼睛,忍不住笑了:“你发现宝藏时的表情,就像晓晓看到新画材一样。”
苏暮雨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只是对历史文献比较感兴趣...”
最终他们买下了那本地理志,还发现了几本可能对项目有帮助的旧书。走出书店时,夕阳已经西斜。
“今天真的很愉快,”苏暮雨轻声说,“既是正式场合的合作,又是...” 她顿了顿,没说完这句话。
凌空接上:“又是难得的放松和交流。我也很愉快。”
分别时,凌空鼓起勇气:“下周末县图书馆有个关于数字人文的讲座,听说很不错。要不要...一起去听?”
苏暮雨眼睛一亮:“我也看到预告了,正想去呢。好啊,一起去。”
回家的路上,凌空感到一种轻快的期待感。面板上【情感认知】和【人际连接】同时提升,但他觉得,比起数字的变化,心中的充实和期待更加真实可贵。
新的一周,学习压力确实如预料般增加了。理科班的物理、化学难度明显提升,需要更多时间钻研。但凌空发现,有了跨学科的思维训练,他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背后的实质。
周三的物理课上,张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议题:“今天我们讨论光速不变的哲学意义。这个看似纯粹的物理问题,其实与哲学、甚至文学艺术都有深刻联系。”
凌空沉浸在这种跨界思考中,发现自己能够自然地联想到苏暮雨提到过的历史案例——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不仅是科学革命,也引发了哲学和艺术领域的重新思考。
课间,凌空特意去找苏暮雨分享这个发现。让他意外的是,苏暮雨也正想找他:“文学课上了博尔赫斯的作品,他小说中关于时间循环的想象,与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有奇妙的呼应。”
两人站在走廊上热烈讨论起来,引得过往同学侧目。凌空发现,即使课程差异增大,他与苏暮雨的思维交流反而更加深入和丰富。
周五的学习小组聚会上,大家分享了各科的学习心得。凌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理科班的教学更注重概念和原理,文科班则强调背景和阐释,而艺术班的苏晓晓则带来了全新的感知和表达方式。
“我们就像盲人摸象,”凌空比喻道,“各自触摸知识的不同部分,只有交流才能拼出完整的图景。”
林雪提出建议:“我们可以定期分享各科的精华内容,这样即使在不同班级,也能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于是小组决定,每周聚会时每人分享一个本周学到的有趣知识点或方法。
第一次分享中,凌空介绍了物理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苏暮雨分享了历史研究中的“微观史学”方法,林雪讲解了生态系统中的“反馈循环”,苏晓晓则展示了“色彩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交流中,凌空感到自己的知识视野再次拓展。面板上【知识整合】和【学习网络】技能不断提升,但他更珍视的是这种多维度的思维碰撞。
周末,凌空和苏暮雨如约一起去听数字人文讲座。讲座内容很精彩,探讨了如何用计算技术处理和分析人文资料,正好契合他们的项目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