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头泰坦动力的铩羽而归,并未在城郊工作室激起太多涟漪,反而像一阵助燃的风,让熔炉的火焰烧得更旺、更稳。液压压力机依旧在不屈地低吼,每一次油缸的伸缩都带着千钧的承诺,沉重地锻压着第二条曲轴剩余的连杆轴颈胚体(特种轴承钢锭剩余量已不足**≈40%**)。金属在高温与巨力下的呻吟,是空间实体化进程最原始的进行曲。然而,此刻工作室真正的“风暴眼”,却悄然转移到了那个被命名为“能源研究角”的方寸之地。
赵胖子这次送来的“硬货”,让邹波眼中久违地燃起了纯粹技术探索的炽热。一台半旧的、但骨架依旧精壮的电机测试台架(**≈3500元**,几乎掏空了工作室本就单薄的现金储备),稳稳地占据了研究角的核心位置。台架的主体是厚重的铸钢框架,配备着精密的伺服电机驱动头、可调扭矩负载器和全套冷却管路接口,虽然外壳有些掉漆,但关键的轴承和导轨磨损度极低,显然前任主人使用并不频繁。两支成色极佳的高精度高压差分电流探头(泰克TCP303 + TCPA300放大器,二手**≈800元/支**,堪称捡漏)如同敏锐的电子触手,安静地躺在防震箱中。它们的带宽高达**50MHz**,能够捕捉电流波形中纳秒级的细微畸变,是窥探电能世界幽微脉动的“神器”。现金余额骤降至**≈6285元**,数字刺眼,但邹波的心跳却因眼前这些冰冷的设备而加速——这是通往能源新纪元的钥匙。
“电磁锻台……”邹波低声重复着这个构想。它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概念,而是必须落地的、能将【应力-电磁场干涉模型】从救急的“手术刀”升级为系统研究乃至主动干预的“工作台”的核心装置!草图在粗糙的绘图纸上铺开,线条刚硬而充满力量感。
**基座:** 核心是一块取自剩余特种轴承钢锭(**≈15kg**)切割而成的厚重板坯(300mm x 200mm x 50mm)。它不仅是物理承载体,更是应力波传递的“砧板”和磁路的天然一部分。邹波利用【初级金属物质引导】,耗费近半日时间,指尖萦绕着微弱的源力辉光,如同最精密的纳米雕刀,在钢板内部进行着微观层面的“梳理”——抚平铸造残留的微小孔洞,引导晶粒沿应力传递最优方向排列,甚至在关键区域植入微弱的“源力印记”,提升其对特定频率应力波的响应灵敏度。钢板表面被打磨得光可鉴人,倒映着顶棚的灯光,散发出冷硬的金属光泽。
**“锻锤”:** 动力源正是那个改造的微型伺服作动器。它被精密地安装在一个可三维调节的刚性支架上,悬停在钢板基座上方。作动器核心的压电陶瓷堆栈能在**±100μm**的行程内,产生高达**±500N**的精密动态力,频率响应范围**DC~25kHz**,完美覆盖了之前发现的“应力涟漪”频段。邹波拆除了其原有的通用压头,替换上一个由超硬钨合金(取自高密度飞轮配重边角料)经空间引导精细打磨而成的锥形探针。探针尖端直径仅**0.5mm**,闪烁着一点寒星般的光芒,确保应力能以极高的能量密度注入钢板特定点。
**“熔炉”与“砧火”:** 环绕钢板基座的,是“电磁锻台”的灵魂——紫铜引导/干涉阵列。邹波几乎用光了所有库存的高纯度紫铜线材(包括部分过载变形但经引导修复的),线径从**1mm**到**4mm**不等。他摒弃了简单的平面线圈结构,采用了更为复杂的三维立体拓扑编织。基础层是紧贴钢板基座边缘的双螺旋缠绕,如同DNA链般精密,负责将作动器注入的点应力高效转化为在基座内传播的平面应力波。中层是围绕基座立体空间的多层正交网格结构,网格节点处线材被刻意绞合、压接,形成微小的“能量节点”,负责应力场的耦合与再分配。外层则是最耗材的、覆盖整个基座上方空间的类法拉第笼结构,但并非完全封闭,而是留出了应力注入点和电磁监测通道。所有线材的连接点都经过【初级金属物质引导】的特殊处理——不仅仅是物理连接的牢固,更是在微观层面让铜晶粒在连接处形成连续的“晶桥”,最大程度降低接触电阻和信号损耗,并赋予其微弱的空间能量通导性。整个阵列缠绕紧密,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紫红色,隐隐有能量流动的光泽。
**“眼睛”与“大脑”:** 测试台架的永磁同步电机定子(拆除了转子)被固定在基座旁,三相输入线接入改造的驱动板(由诚达提供的基础款开源电调改装而来)。两支高精度电流探头如同忠诚的哨兵,死死咬住其中两相(U、V)的输入电缆。那台饱经风霜的二手20MHz示波器此刻焕发新生,多窗口显示着:电机驱动电压(CH1)、U/V相电流(CH2/CH3,差分探头)、作动器驱动电压/反馈应力信号(CH4,通过自制调理电路)、以及一个额外的窗口显示着由紫铜阵列某个关键节点拾取并放大的“环境电磁场基准信号”(CH4 Math FFT)。一台破旧但运行着定制LabVIEW虚拟仪器程序的笔记本电脑,负责数据记录、信号发生(驱动电机和作动器)以及复杂的FFT频谱分析和相位计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靠模拟空间成神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靠模拟空间成神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