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传动系统的突破带来的兴奋感尚未完全消退,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难题,如同冰山般浮出水面,横亘在张飞面前——能源。
“应龙”的设计指标远超常规。
全频谱隐身系统需要持续消耗巨大能量以维持复杂的电磁调控。
“螭吻”变形机构数百个微型作动器同时工作时,瞬间功率需求高得吓人。
更别提那套简化版、却依旧野心勃勃的推进系统。
这绝非普通的化学电池或者内燃机能够支撑。
系统提供的解决方案,简洁而震撼——【小型化冷聚变能源核心,“龙心”】。
聚变!
这两个字如同惊雷,在张飞脑海中炸响。
这可是人类追逐了数十年,至今仍在实验室阶段苦苦挣扎的终极能源梦想!
多少大国投入无数资源,建造如同城市般庞大的托卡马克装置,也只能勉强实现短暂的、能量输出小于输入的可控聚变。
而现在,系统告诉他,要在“应龙”那有限的机身空间内,塞进去一个能够稳定输出巨大能量的小型化聚变反应堆?
这已经不是科幻,这简直是神话!
张飞强行压下心头的震撼,仔细研读系统提供的“龙心”简化版蓝图。
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技术原理依旧深奥,但关键的瓶颈在于那个约束超高温度等离子体的磁场生成器。
它需要一种具有特殊晶格结构的超导材料,在相对较高的临界温度下,也能产生极其稳定和强大的磁场。
这种材料,别说他这个小修理站,就是放眼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恐怕也拿不出来。
“系统……这个,有替代方案吗?”张飞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干涩。
他几乎能预见到系统又会给出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土法”方案。
果然,短暂的沉默后,系统回应:
【检测到宿主拥有废旧微波炉磁控管,及从旧音响中拆解的钕铁硼磁铁。可尝试构建简化版‘动态磁场约束构型’。】
【该方案利用特定频率的微波能量与永磁体阵列形成的静态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但足以在微观尺度短暂约束氘离子并引发弱聚变反应的动态复合场。】
【警告:此方案能量转换效率极低,稳定性差,存在较高失控风险。仅可作为验证性原型。】
张飞听完,半天没吭声。
用微波炉磁控管和破喇叭磁铁……搓一个核聚变反应堆?
这已经不是土法了,这简直是跳大神!
失败和失控的风险高得吓人。
一旦失控,哪怕只是小规模的聚变反应失控,释放出的能量和中子辐射,也足以把他连同这个修理站从地球上抹去。
冷汗瞬间浸湿了他的后背。
这个险,值不值得冒?
不做,“应龙”就是个空壳,根本无法实现任何预想中的功能,一个月后的验收绝对无法过关。
做,可能下一秒就去见马克思。
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
目光扫过工作台上那些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零件,扫过中央那已见雏形的“应龙”骨架。
局座含泪的画面,安国邦沉稳的眼神,再次浮现。
还有内心深处,那股不甘平庸、渴望创造奇迹的火焰。
“妈的,拼了!”
他一咬牙,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与其做个一碰就碎的模型去糊弄,不如搏一把!
就算真炸了,也算为科技进步“献身”了!
下定决心后,他不再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最后一次拆解那台劳苦功高、已经被薅得差不多的废旧微波炉,取下核心的磁控管和高压电容。
然后,他将之前从几个旧音响里拆出来的、大小不一的钕铁硼磁铁全部找出来。
按照系统给出的极其复杂的空间构型图,开始用非磁性的不锈钢支架和耐高温环氧树脂,小心翼翼地搭建一个多层、多极的环形磁铁阵列。
这个阵列的结构非常奇特,并非简单的同极相对或异极相吸,而是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增强的复杂磁场拓扑。
每一块磁铁的角度、间距,都要求极其精确。
他几乎是凭借着系统提供的毫米级视觉引导,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调整、固定。
这个过程耗费了他大半天的时间,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生怕一点偏差导致磁场构型错误。
磁铁阵列完成后,接下来是核心部分——将磁控管产生的微波能量,精准地导入到这个磁场阵列的中心区域。
这需要制作一个特殊的高频波导和能量聚焦器。
材料是废旧铜管和打磨成特定曲率的铝片。
手工敲打、弯折、焊接……又是一番精细操作。
当所有这些部件最终被组装在一起时,呈现在张飞眼前的,是一个比之前任何设备都更加怪异和……危险的装置。
核心是那个层层叠叠、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环形磁铁阵列,仿佛某种神秘的祭祀法器。
阵列中央,是波导和聚焦器的出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