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摊开一大卷图纸,各种颜色的记号笔散落一地。他盘腿坐在中央,像个孩子摆弄新玩具般兴奋。这是系统刚刚解锁的完整科技树界面,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呈现在他眼前。
好家伙,这么多分支......他喃喃自语,手指在空中虚点着。
能源、材料、信息、生物......每个主干都延伸出无数细小的枝桠,有些亮着微光,大部分还处于灰暗状态。张飞注意到,相关的技术只是能源和材料分支上几个小小的光点。
所以我现在连入门都算不上?他对着空气发问。
【当前解锁进度:0.03%】
系统的提示冷冰冰地出现在视野上方。
张飞吹了个口哨:这要全部解锁得等到猴年马月。
他好奇地点开一个灰色的曲率驱动图标,立即弹出一长串前置技术要求:量子场论精通、时空几何学、负能量生成技术......
得,这个暂时没戏。他又点开旁边亮着的量子通讯分支。
这次顺利多了。虽然也有很多灰色图标,但基础理论部分已经解锁,还附带了几张设计草图。
这个有意思。张飞摸着下巴,比现在用的加密通讯强多了。
安国邦推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张飞对着一片虚空比划划,嘴里还念念有词。
小张,你没事吧?安国邦担心地问。
来得正好!张飞兴奋地跳起来,我要申请研究量子通讯技术。
安国邦愣在原地:量子通讯?这跟我们现在的项目有关系吗?
当然有!张飞理直气壮,应龙现在的通讯系统太落后了,每次都要中转卫星,延迟太高。
他随手在纸上画了个简图:如果用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实现实时无延迟通讯,而且绝对保密。
安国邦看着那个鬼画符般的草图,头疼地说:这个需要专家论证......
论证什么?张飞不满地说,原理都很清楚了,就差动手做。
他继续在科技树上浏览,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高阶技术的描述,都能在古籍中找到对应。
比如生物组织再生旁边的注释,跟《黄帝内经》里的某些理论异曲同工;反重力系统的原理,居然跟《山海经》中不周山的记载有几分相似。
难道古人真知道这些?他陷入沉思。
【科技发展具有共通性】
系统难得地给出解释。
张飞恍然大悟:所以不是古籍预言了科技,而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走向相似的路径?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如果真是这样,那些古籍中看似荒诞的记载,可能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只是用当时的语言无法准确描述。
安主任!他猛地转身,我要更多古籍,越多越好!
安国邦被他的热情吓了一跳:你要那些做什么?
找灵感!张飞眼睛发亮,我现在怀疑,老祖宗早就把答案都写好了,只是我们一直没看懂。
于是,龙巢基地的图书馆迎来了一场大采购。《道藏》《周易参同契》《天工开物》......各种冷门典籍被源源不断地送来。
张飞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不时发出惊叹:
原来如此!这个炼精化气的描述,跟能量转换原理好像!
看这里,缩地成寸,这不就是空间折叠的雏形吗?
最让他震惊的是,在一本明代兵书里,居然找到了跟变形机构类似的机械设计图,虽然粗糙,但原理相通。
这作者该不会是穿越的吧?他半开玩笑地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飞发现科技树的解锁条件也很有趣。除了完成系统任务,阅读相关古籍也能推进解锁进度。
比如在精读《梦溪笔谈》后,材料学分支亮起了几个新图标;研究《鲁班书》则解锁了几个机械设计。
所以系统是在引导我重新发现这些失传的技术?他若有所思。
这个发现让他的工作方式彻底改变。现在他每天都要花时间研读古籍,然后在实验室验证那些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张顾问最近怎么了?一个新来的研究员好奇地问,整天抱着古书看。
江卫华院士叹了口气:别问,问就是古籍研究。反正他看得懂,我们看不懂。
确实,在其他人眼中,张飞的行为越来越难以理解。他会在实验室里摆弄八卦盘,然后用得出的数据去调整设备参数;或者对着星象图研究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提出了全新的导航算法。
更神奇的是,这些看似荒唐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顾问,一个年轻研究员鼓起勇气问,您是怎么想到用《河图洛书》的数列来优化算法的?
张飞头也不抬: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最完美的数学模型啊,古人早就总结好了。
研究员似懂非懂地点头,决定今晚就去图书馆借相关书籍。
随着解锁的科技越来越多,张飞开始注意到一个规律:越是高阶的技术,在古籍中的对应描述就越隐晦,往往需要结合多本书籍才能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