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工业脉络,律法之基
大战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黑山坳却已如一头苏醒的巨兽,在胜利的余烬中昂首挺立。击败阿古拉时缴获的百匹战马喷着响鼻,马鬃上还沾着荒原的沙砾;五十具完好的牛皮甲在阳光下晾晒,甲片上的血痂已被刷洗干净,泛着暗哑的光泽;蛮族囤积的数十车粮草堆成小山,麦粒饱满,粟米金黄 —— 这些战利品像一剂强心针,注入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让原本沉寂的山谷重新焕发生机。
枯木逢春,死地复生。流民们不再躲躲闪闪,拖家带口而来,孩童的啼哭、妇人的交谈声混着车马的 “轱辘” 声,在黑山坳入口汇成热闹的人流;连深山里那些常年闭塞、只知耕猎的山民,也扛着磨得发亮的锄头,揣着用麻布包好的干粮,翻山越岭前来投奔,他们的草鞋上还沾着泥点,眼中却满是期待。
林烨立于了望塔上,寒风拂过他的衣襟,带着煤烟与草木的混合气息,目光却如炬。他望着山下人影穿梭、车马往来,心中却异常清醒:铁与火的胜利只是序章,真正能让黑山坳在北境扎根、立身、成势的,是工业的脉动与律法的基石。没有轰鸣的工坊,再强的武力也会因缺粮少械而衰败;没有公正的律法,再多的人口也会因分配不均而离散 —— 这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一切不过是沙上筑塔,终将倾覆。
资源整合的号角,从南境的煤坑最先吹响。
依据山鹰部那卷边角磨损、墨迹斑驳的地图 —— 地图上用兽血画着简易的山脉标记,边缘还缝着几块补丁,加上勘探队半个月翻山越岭、用罗盘定位的结果,南境三十里外,一处隐于深谷的优质煤坑终于露出了真容。黑色的煤层如龙脊般嵌在灰褐色的岩壁之中,用镐头轻轻一敲,便簌簌落下细碎的煤块,凑近闻能嗅到淡淡的硫磺味,点燃时火焰湛蓝,热力足以熔铁锻钢。这不仅是取暖的燃料,更是驱动工业运转的血液。
林烨当即下令:设防、开采、运输同步推进。赵铁柱率二十名精锐小队沿矿道布防,每隔五十步设一岗亭 —— 岗亭用原木搭建,顶部覆盖茅草,亭中架设改良弩机,箭矢上弦,弩臂还缠着防滑的麻布,士兵昼夜轮值,篝火在亭外燃烧,防备残匪与夜间出没的野狼。矿工们在老周头的带领下,光着膀子,露出结实的臂膀,喊着 “一、二、嘿哟” 的号子,挥镐凿岩,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砸在煤块上瞬间蒸发。煤块装入特制的木车 —— 车斗两侧加了挡板,防止煤块掉落,由两匹健马拉动,沿着新修的碎石路,缓缓驶向黑山坳。
那条路,是林烨亲自主持修建的 “北境第一道”—— 以夯土为基,每层夯土都用石碾反复压实,表面铺着筛选过的碎石,宽可并行两车。车轮碾过,发出 “轱辘轱辘” 的声响,载着黑亮的煤炭,也载着黑山坳的希望。它不仅是运输线,更是黑山坳向外延伸的血管,将资源与生机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
水力的应用,在石小树手中被推至新的高峰。
第二座、第三座巨型水轮,在溪流最湍急的河段巍然矗立 —— 水轮直径逾三丈,轮辐用硬木制成,外侧裹着铁皮,叶片上还刻着导流的纹路,转动时 “哗啦啦” 溅起水花,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它们不再是孤零零的机械,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心脏,驱动着一座座悄然崛起的工坊:
上游水轮,连接矿石粉碎机 —— 巨大的石碾直径丈余,在水力带动下 “轰隆” 转动,石碾与石槽间的缝隙精准控制,将运来的铁矿石、铜矿石碾成均匀的细粉,再通过木槽送入熔炉冶炼。从前靠人工锤碎矿石,一日仅能处理十车,如今效率翻倍,熔炉的火焰也因矿石粉末更易燃烧而愈发旺盛;
中游水轮,驱动精密木工机床 —— 林烨亲手绘制的图纸摊在机床旁,纸上用炭笔标注着齿轮组与滑轨的尺寸,齿轮的齿数、滑轨的间距都精确到分。原木被卡入机台的固定装置,随着水力驱动的滑轨缓慢移动,上方的木锯如利刃般精准切割,很快便裁出笔直的梁柱;若换上榫卯刀具,还能自动凿出严丝合缝的榫头。昔日三名木匠耗时一日的活计,如今一个时辰便可完成,木匠们围着机床,啧啧称奇:“这玩意儿比十个老手艺人还管用!”
下游水轮,则带动巨型砂轮 —— 砂轮用特殊的砂岩制成,边缘用铁圈固定,飞旋时如银月悬空,“嗡嗡” 的声响在工坊外都能听见。磨刀师傅将钢刀贴在砂轮上,火星四溅,落在地面的铁屑很快堆成小堆,刀刃打磨得锋利到能映出人影;磨犁铧时,粗铁坯在砂轮的摩擦下迅速变得光滑锐利,村民们围在工坊外,踮着脚往里看,不时有人高声问:“师傅,啥时候能分到新犁?开春还等着耕地呢!”
林烨仍在灯下伏案绘图。烛光摇曳,映得他眼底满是专注,笔下的机床草图愈发复杂 —— 曲轴的弧度、连杆的长度、传动带的材质,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他想用水力驱动锻锤,设计出能自动起落的机械结构,彻底解放人力。石小树站在一旁,看着图纸,眼睛发亮,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比划:“少爷,若这水力锻锤成了,咱们一天能锻出百把钢刀,甚至能造出您说的‘火炮’—— 到时候,蛮族再敢来犯,咱们直接用火炮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