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在红木沙发上坐定,刚端起常助理递来的温水,领导就笑着开口了,语气里满是赞叹:“小陈啊,我是真没想到,你的针灸这么顶用!昨晚我一觉睡到早上六点,连个梦都没做,这可是近半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次。”
“领导您过奖了。” 陈墨放下水杯,语气谦逊,“主要是您底子好,针灸只是帮您疏通了经络,调整了心神。不过您平时工作再忙,也得尽量规范作息,少熬夜 —— 长期睡眠不足,容易耗损气血,以后还可能引发其他毛病。”
“你说得对,以后我一定注意。” 领导点点头,伸手撸起袖子,“今天扎完针,还需要像昨天那样睡两个小时吗?下午我还有个座谈会,要是睡太久,怕赶不上。”
“我先给您把把脉,看看情况再说。” 陈墨走到领导身边,指尖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 —— 脉象平稳有力,气血流通顺畅,比起昨天的沉细紊乱,好了太多。他松开手,笑着说:“领导,您昨晚休息得好,气血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今天不用特意睡两个小时,扎完针稍微歇会儿,就能正常工作。昨天让您多睡,是因为您之前连熬了好几天,心跳都有些不规律,得靠睡眠补回来。”
“好,听你的!” 领导爽快地答应,靠在沙发背上,闭上眼睛准备扎针。
陈墨从公文包里拿出针灸盒,取出酒精棉仔细消毒,又点燃酒精灯,将银针在火上烤了烤 —— 这次他选的穴位还是耳后,但具体位置比昨天稍作调整,昨天侧重 “安神”,今天更偏向 “疏络”,针对领导偶尔的头晕症状。常助理站在旁边,看得格外认真,发现陈墨下针的角度和深度都跟昨天不同,忍不住小声嘀咕:“陈大夫这手法真精细,连位置都能精准调整。”
领导没睁眼,却接话道:“这才是真本事!差一点效果就不一样,难怪老王把你夸得天花乱坠。”
针灸过程比昨天久了五分钟,陈墨每隔一分钟就轻轻捻转一次银针,确保刺激到位。取下针时,领导晃了晃脑袋,笑着说:“感觉头都清明了不少,之前总觉得昏沉沉的,现在浑身都轻快。”
陈墨收拾好针灸盒,没再多叮嘱 —— 像 “饮食清淡” 这类话,根本不用提,领导这个级别,日常饮食本就有专人打理,不会像普通百姓那样大鱼大肉。他站起身:“领导,那我就不打扰您了,您要是以后有不舒服,随时让常助理联系我。”
“好!” 领导也站起身,亲自送陈墨到院门口,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塞进陈墨手里,“这是我老家寄来的枸杞,泡水喝能补气血,你平时出诊忙,也得照顾好自己。”
陈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谢谢领导,您太客气了。”
坐上车,陈墨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一个问题 —— 这两天出诊,他从没见过领导身边有特护,也没见到家属,只有常助理全程陪着,而且领导似乎一直住在这个小院里。按说领导这个级别,应该配有专职特护,就像王叔 —— 王叔原本也有特护,后来因为经常出差,带着特护不方便,再加上张猛懂点基础护理,才主动申请不用特护。可这位领导身边,怎么连个懂医学常识的人都没有?常助理看着更像纯粹的行政助理,对护理一窍不通。
“算了,不该我操心的别瞎想。” 陈墨摇摇头,把布包放进公文包 —— 他只是个保健组的小医生,领导的生活安排自有组织考虑,他只要在领导身体不舒服时尽心尽力就够了。
张卫刚把他送到医院大门口,就开车离开了。陈墨刚走进大门,就看到不远处的中医科诊室门口,站着三个熟悉的身影 —— 四合院的一大爷易忠海、何雨柱,还有推着一辆板车的,板车上坐着后院的老太太。板车上铺着厚厚的棉垫,老太太裹着棉袄,正眯着眼睛晒太阳。
“一大爷,你们怎么在这儿站着?怎么不进诊室等?” 陈墨快步走过去,语气里满是惊讶。
易忠海看到他,连忙笑着迎上来:“这不听说你出去出诊了嘛,怕进去打扰其他医生,就想着在门口等你回来。” 何雨柱也点点头,憨厚地笑了笑,没说话。
陈墨走到板车旁,弯腰跟老太太打招呼:“老太太,您这是腿又疼了?怎么不提前让一大爷或者柱子跟我说一声,我下班过去看您就行,这么折腾过来多麻烦。”
老太太笑呵呵地摆摆手,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不麻烦,不麻烦!你上班忙,哪能让你专门跑一趟?我跟你一大爷、柱子说好了,推着我过来,看完再推回去,也不费事儿。”
“别在这儿站着了,风大,老太太腿不好,别再着凉了。” 陈墨转向何雨柱,“柱子,你把老太太抱进诊室,放到里间帘子后的床上,那里暖和。一大爷,您也进来坐,板车放这儿没事,医院保安不会管的。”
何雨柱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抱起老太太 —— 老太太虽然瘦,却也有七八十斤,何雨柱屏住呼吸,稳稳地把她抱在怀里,脚步轻快地往诊室走。易忠海则推着板车,跟在后面。陈墨刚要进门,就看到王护士从诊室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病历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