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行在长安城的街巷间,脑海中却不断回响着江浩密信中的嘱咐:
“……蔡公之事,成固可喜,败亦无妨,关键在于李肃。此人乃撬动长安局势的一枚关键棋子,务必拿下。”
说实话,若不是对江浩的智谋和眼光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简雍实在难以理解,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拜访李肃这样一个角色。
李肃,董卓麾下的中郎将,看似位高,实则尴尬。
与蔡邕那样的清流名士不同,李肃是纯粹的武将,且是董卓的心腹,与刘备集团毫无交情,贸然拜访,风险极高。
但江浩却知道,李肃看似戏份不多,却是推进历史进程之关键人物。
其人能言善辩善辩,然天性贪利,立场飘摇,如墙头之草。
先是利用同乡之谊说吕布杀丁原投董卓,后助吕布杀董卓。
不过他高估吕布的下限,亦高估自身的能力,在与牛辅交战失利后为吕布所杀。
他的人生经历概括起来就是,为董卓劝降同乡吕布,为吕布诓回领导董卓,最后同乡吕布砍头。
乱世之中,正人君子有正人君子的用法,奸佞小人有奸佞小人的用途。
李肃,无疑就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利用得好,或许真能在这长安城中,打开一个意想不到的局面。
简雍按照地址,来到了位于长安城北边缘的李肃府邸。
与蔡府那种清雅的书香气息不同,李府显得颇为冷清,甚至有些破败。
门前的石兽积着灰尘,朱漆大门也略显斑驳,透出一股主人失意潦倒的气息。
府邸之内,一间光线昏暗的厅堂中,李肃正独自一人喝着闷酒。
昔日还算英武的脸上,如今写满了消沉与郁结。
迁都长安以来,他的处境可谓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
想当年,吕布还在丁原手下当主簿的时候,他李肃就已经是堂堂的虎贲中郎将,掌管皇家禁卫,相当于中央警备团的团长,何等风光!
后来他利用同乡之谊,成功游说吕布杀了丁原,带着并州狼骑投靠董卓,自认是立下了盖世奇功。
他满心以为,凭借此功,自己在董卓集团中的地位能更进一步,封侯拜将,不在话下。
可结果呢?
董卓对吕布倒是极尽笼络之能事,大摆宴席,赏赐金银珠宝、美女骏马,更是封官都亭侯,出入仪仗比照三公,极尽荣宠。
可他李肃这个最大的功臣,却被董卓忘在了脑后,别说重赏,连句像样的褒奖都没有,半毛钱的实质好处都没捞着!
董卓似乎觉得,让他继续当这个中郎将,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董卓身边的第一谋士李儒,倒是知道他的功劳,可李儒自己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处理迁都后的烂摊子、平衡各方势力、应对关东诸侯,哪有闲工夫来安抚他这么一个“嘴皮子功臣”?
而且李儒也清楚,李肃是名嘴,不是名将,在如今以军功说话的西凉集团里,价值有限。
至于李傕、郭汜那些西凉莽夫,自从在虎牢关被张飞一顿暴揍,损兵折将之后,觉得面上无光,最近都跑回西凉老家去打羌人撒气兼补充兵源去了。
这些粗人,向来瞧不起李肃这种靠嘴皮子吃饭的“儒将”,根本玩不到一块去。
董卓这边混不开,那些忠于汉室明哲保身的王公大臣们,更是视他为董卓的爪牙帮凶,对他敌意深重。
他们不敢在董卓面前放肆,但把对董卓的怨气撒在他李肃头上,却是毫无压力。
朝堂之上,冷嘲热讽;私下场合,避之唯恐不及。
最让李肃寒心的,还是那个同乡吕布!
他本以为自己对吕布有举荐之恩,吕布怎么也该念点旧情,在董卓面前替他美言几句,或者私下酬谢一番。
可吕布呢?
自从投了董卓,眼高于顶,对他这个“引路人”爱搭不理。
尤其是虎牢关下被张飞一句“三姓家奴”骂得恼羞成怒之后,吕布更是将一部分怨气转移到了李肃身上。
若非你李肃劝我杀了丁原投靠董卓,我吕布何至于背上这等骂名?
据说吕布私下里曾放话,恨不得打死他这个“祸首”。
历史上吕布也确实看不上李肃,后来王允找吕布杀董卓时,提议让李肃去骗董卓入朝,吕布的原话就是:
“当初劝我杀丁原的就是这家伙,他要是敢不去,我先杀了他!”
事成之后没多久,吕布果然找借口把李肃给杀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老乡老乡,背后一枪!
论官职,吕布现在是中郎将,封都亭侯,比他高;论武力,吕布天下无双,他拍马难及。
更可气的是,吕布这个王八羔子还抢了他原本最核心的工作——负责董卓的贴身护卫!
现在他只能带着人在长安城内巡巡逻,干些无关紧要的杂事,远离了权力中心。
“唉,尔母婢也!”
李肃越想越气,猛地灌了一口劣酒,低声用当时颇为恶毒的脏话咒骂着,也不知是在骂董卓、骂吕布,还是骂这该死的时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