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大半天,终于进入了瓦窑堡地区。老马头指着远处山梁上依稀可见的一些废弃窑洞和简陋窝棚说:“那就是瓦窑堡了!早些年很多人在这挖煤,都是小煤窑,后来废了不少。”
大家精神一振,开始深入瓦窑堡周边进行详细勘察。
一连三天,勘察小队风餐露宿,几乎走遍了瓦窑堡周边方圆十几里的沟沟坎坎。林烽的要求极其细致:
“这片山坳够隐蔽,但测一下进出口的宽度,看看是否便于防御和设卡。”
“这条小河的水流量怎么样?枯水期会不会断流?取水方不方便?”
“老马叔,带我们去看看那些旧煤窑的遗址,评估一下煤层的厚度、开采难度和煤质。”
“周工,你看这片缓坡,平整一下,是不是很适合建大型车间?注意排水问题。”
“苏工,陈工,你们看那边山脚下,地势较高,相对干燥通风,适合做化学坊和火药车间吗?必须绝对安全!”
“小花同志,把这里的地形草图再细化一下,标注清楚等高线。”
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可开交。沈泉带着战士一边警卫,一边也被拉来帮忙测量距离、挖土看地质。
过程中也少不了些趣事。有一次,周文海为了看清一处崖壁的地层结构,非要往上爬,结果差点滑下来,吓得沈泉赶紧让战士们在下面手拉手结成网准备接着他。最后还是林烽想了个办法,让两个战士用绳索把他吊下去看了个清楚。
还有一次,苏沐辰和陈思远为了争论一条小溪的水质哪个点更适合取水做化学处理,差点吵起来,一个说要上游干净,一个说中游水流稳定。最后还是林烽拍板:“建两个取水点!一个上游取生活用水和精密冲洗用水,一个中游取工业冷却用水,分级使用!”
老马头则成了香饽饽,凭着记忆和经验,还真找到了几处埋藏浅、煤质不错的煤层露头,乐得周文海直拍他肩膀:“老马!你立大功了!以后咱们厂的燃料就靠你了!给你组个挖煤队!”
赵小花则是最忙碌的人之一,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观察记录和大家的讨论要点,晚上还在油灯下整理草图,常常忙到深夜。林烽几次看到她辛苦,都忍不住过去递碗水,劝她早点休息,她却总是摇摇头:“没事,林部长,我不困,得赶紧记下来,怕明天忘了。”那认真的劲儿,让林烽心里暗暗赞赏。
经过几天缜密的调研,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瓦窑堡东南方向约三里外的一处地方,成为了最优选择。
林烽召集所有人开会,汇总最终意见。
“大家都说说看,觉得那块地方怎么样?”林烽开门见山。
沈泉首先发言:“好!那地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窄沟可以进出,易守难攻!我派一个班就能卡住咽喉要道!”
周文海接着说:“那片缓坡地足够大,平整起来工程量相对小,能建起好几个大车间!排水也好处理,旁边就有天然的冲沟。”
苏沐辰道:“水源稳定,小河从旁边流过,水量充足,取水方便。而且距离生活区和化学坊距离适中,符合安全规定。”
陈思远补充:“地质也稳固,不是滑坡地带,适合建永久性建筑。”
老马头嘿嘿笑:“煤就更不用说了,往下挖不了多深就是煤,还是好煤!烧锅炉、炼铁都够用!”
赵小花则翻着笔记汇报:“综合来看,该地点距离瓦窑堡旧村距离适中,既便于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部分现存设施(如一些废弃窑洞可做临时宿舍或仓库),又保持了足够的独立性和隐蔽性。周边也散落有些许耕地,可部分解决蔬菜供给。”
林烽听完,满意地点点头,综合大家的意见,他最后总结道:“好!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这个地方,确实集合了地形隐蔽、易于防御、水源充足稳定、燃料(煤炭)就近、用地开阔、地质良好等诸多优势,完全符合一个永久性兵工厂建设的条件!”
选址既定,接下来就是规划。林烽根据现代工业布局的理念,结合当前的实际条件,开始构思新厂区的蓝图。
他拿着树枝,在地上边画边讲解:
“整个厂区,我们规划为三大块。”
“一是生产区:核心车间,如机加工车间、铸造车间、锻工车间、冲压车间,放在整个厂区的中心偏下风向位置,地基要最稳固。化学坊、火药车间、子弹复装车间,必须单独设置在远离主车间和生活区的下风向偏僻角落,用土围子隔离,确保绝对安全。”
“二是仓储区:原料库、成品库、燃料(煤)场,要靠近生产区,方便取用,但要同样注意防火防水。特别是火药库,必须单独深挖洞存放,远离一切火源和震动源。”
“三是生活区:宿舍、食堂、卫生所、教室(以后要搞技术培训)、礼堂,放在上风向,离生产区有一定距离,保证工人休息生活不受噪音和污染影响。还要开辟一小块菜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