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还在太行山,但他的炼钢心得苏婉你先整理着,等他回来再补充。‘枪械篇’涉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的制造、组装和关键部件加工,老张、王老铁,你们几位老师傅一起碰头,把流程和标准定下来。”
最后,林烽看向牛大力和苏婉:“大力,你和警卫排、运输队一起,总结一下设备搬运、安装、厂区安全防护的经验,形成‘安全操作规范’,也收进手册。苏婉,你再从各车间、加工点抽调两个识字、懂技术又细心的年轻技工,帮忙抄写、画图。”
“俺保证把俺怎么扛钻床不撞门的心得都写出来!”牛大力拍着胸脯,惹得众人又是一阵笑。
“至于你,小豆子,”林烽看向一直竖着耳朵听的小豆子,“你的任务就是跟着苏婉姐,帮忙递个纸张,跑个腿,顺便也认认手册上的字和图,以后你就是咱们技术手册的‘活字典’!”
小豆子立刻挺起小胸脯,声音响亮:“保证完成任务!”
说干就干!编撰《瓦窑堡兵工厂技术手册》的工作,就在这寒冷的冬初,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瓦窑堡兵工厂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车间里,老师傅们一边操作,一边对着被拉来的“临时书记员”口若悬河,比划着手势;窑洞中,苏婉和几个抽调来的年轻技工伏案疾书,身边堆满了各种零件、工具和草稿纸;王老铁甚至为了说明“亮樱桃红”,愣是拉着书记员在炉子边守了半宿,直到出了一炉好钢,指着那颜色让书记员赶紧画下来;老张则把一台报废的钻床大卸八块,一个一个零件指着讲解,让画师画出爆炸图……
牛大力的“牛氏安全搬运法”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他一边演示怎么捆扎、怎么发力、怎么喊号子统一动作,一边让书记员记录:“第一步,站稳马步,气沉丹田!第二步,检查绳索,打死结,要那种驴都蹬不开的!第三步,起!腰板挺直,用腿劲,别用蛮力……”
书记员憋着笑记录,忍不住问:“大力哥,这‘气沉丹田’……怎么写进操作规范啊?”
牛大力眼一瞪:“就这么写!意思就是让他们憋住气,用巧劲儿!”
家泉次郎那边则严谨得多,他绘制的图纸一丝不苟,标注清晰,还特意在旁边用中文加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解释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原理,他甚至用泥巴捏了几个不同锥角的模型,用细棍模拟爆炸冲击,直观地展示给画师看。
林烽则像个总编辑,不断在各个“编写组”之间穿梭,协调进度,解决分歧,统一格式。他发现老张和王老铁对某个枪械零件的热处理温度有微小争议,便把两人叫到一起,当场做对比试验,最终确定了一个最优值写入手册。
过程中自然也闹出不少笑话。有次小豆子跑来跑去送资料,不小心把“枪管镀铬工艺流程”的草稿掉进了水盆里,虽然赶紧捞起来,但墨迹晕开一片,急得他哇哇大哭。最后还是苏婉耐心地重新描画了一遍,并吓唬他:“再毛手毛脚,就把你编进手册里,当反面教材!”小豆子这才破涕为笑,以后走路都稳当了许多。
还有一次,牛大力口述安全规范,说到激动处,直接扛起旁边一个百来斤的铁砧子就要演示“错误操作”,把旁边的书记员吓得笔都掉了,连声说:“大力哥!俺信了!俺真信了!您快放下!这要写进去,没人敢照做啊!”
忙活了近一个月,当第一场冬雪悄然覆盖瓦窑堡时,厚厚一沓、墨迹未干的《瓦窑堡兵工厂技术手册》初稿,终于摆在了林烽的桌上。
手册分为四大篇:“炼钢与材料篇”、“枪械制造与维护篇”、“炮弹与火炸药篇”、“设备维修与安全操作篇”。里面详细记录了从土高炉双风箱改造、钢材分级鉴别,到81式步枪枪管膛线加工、37式重机枪导气调节,再到“破甲-1型”破甲弹药型罩加工、39式火箭炮弹尾翼冲压、无烟火药配制,以及各类机床的常见故障排除、牛大力版的“安全搬运守则”等整整二十项核心技术。每一页都配有苏婉等人精心绘制的示意图、操作步骤分解图,文字力求通俗易懂,关键数据准确无误。
林烽仔细翻阅着这份凝聚了全厂心血的手册,心情激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是瓦窑堡兵工厂的技术之魂,是无数经验教训的结晶,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太好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林烽由衷赞叹,“苏婉,你们辛苦了!立刻组织人手,抓紧时间誊抄、校对!咱们计划先印刷一百册!每个主要车间、每个卫星加工点,甚至兄弟部队来交流学习的同志,都要保证能分到!要让这本书,成为咱们兵工厂人人会用的‘技术宝典’!”
“是,厂长!”苏婉疲惫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几天后,第一批手工油印的《瓦窑堡兵工厂技术手册》正式下发。各车间、加工点如获至宝,技工们争相传阅,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凑在一起讨论,或者直接去请教老师傅。有了手册作为依据,老师傅传授技术也更系统、更轻松了。新来的学徒进步神速,一些以前只有少数老师傅掌握的“绝活”,也开始被更多人理解和掌握。
牛大力更是把他那本手册当成了宝贝,虽然认字不多,但天天抱着让苏婉或小豆子给他念里面的安全规范,还煞有介事地对照检查警卫排的工作,美其名曰:“按书办事,准没错!”
王老铁看着徒弟们对照手册上的火候图谱争论不休,摸着胡子对老张说:“老张头,看见没?咱们这点压箱底的东西,算是留下唠!以后啊,就算咱们这把老骨头不中用了,这兵工厂,照样能转!”
老张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看着手中那本凝聚了智慧与汗水的手册,仿佛看到了瓦窑堡兵工厂更加稳健、更加光明的未来。
窗外,雪花纷飞,覆盖了山峦和厂房。但在林烽和所有兵工厂人的心中,一本更加厚重、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石已经奠定。这本《瓦窑堡兵工厂技术手册》,就像冬夜里燃起的一堆篝火,不仅温暖了当下,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确保抗战的军工火种,能够生生不息,越烧越旺。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