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麻布帐帘被风掀起一角,裹挟着沙砾砸在青铜灯台上,灯油晃出细碎涟漪,将帐内众人的影子拖得忽长忽短。李亨身着赭黄色常服(太子专属服色),盘腿坐在铺着蜀锦褥子的胡床上,指尖反复摩挲着腰间的玉带钩——那是玄宗去年所赐的和田玉制品,刻着“君臣相得”的纹样,此刻却如烙铁般,烫得他掌心发紧。
帐下站着三位宗室子弟:长子广平王李豫,身着青色锦袍,垂手立在左侧,目光落在地面的毡毯纹样上,始终沉默;四子南阳王李系,穿件宝蓝色襦衫,腰间佩着一把鎏金短刀,时不时瞥向帐外,满脸不耐;李倓刚走进帐,便撞见李系正往前跨步,看那架势,像是要抢先开口。
“父王,” 李系的声音打破了帐内的沉寂,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急切,“儿臣以为,上皇西巡蜀地,路途艰险,您身为太子,理当率宗室随侍左右。至于关中…… 叛军势大,咱们暂避锋芒,待入蜀后再整兵不迟。”
这话正戳中李亨的心事。昨夜百姓拦马哭留的场景还在眼前,六军将士看向他的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审视 —— 若真随玄宗入蜀,无疑是把 “弃民避祸” 的骂名扣在自己头上;可若留下,安禄山的叛军离此不过百里,手头仅有数千禁军,胜负难料。他抬眼看向李豫,语气带着试探:“俶儿,你怎么看?”
李豫躬身拱手,声音沉稳,却未表露明确立场:“父王圣明,儿臣唯父王马首是瞻。只是…… 马嵬坡百姓攀辕留驾,若弃之而去,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寒心?” 李系立刻反驳,“留在这里才是送死!难道要让父王学哥舒翰,困守潼关吗?”
帐内气氛瞬间僵住。李倓站在帐门内侧,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蹀躞带上的鱼袋,后背已沁出薄汗。原身的记忆突然翻涌上来 —— 历史上,正是这次议事,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原主李倓勇敢地冲上前去,怒斥李系的“畏敌避祸”,并直接劝告李亨应“留辅玄宗、镇守关中”。尽管李倓的言辞忠直,却无意中给李亨戴上了“逼父担责”的帽子,这使得李亨在众人面前处境尴尬。
“殿下,您怎么不说话?” 春桃刚才在帐外叮嘱的话突然浮现在耳边,“南阳王跟您吵了半宿,您可别再跟他呛起来了。” 李倓深吸一口气,趁李亨还没看向自己,悄悄调整站姿,将原本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
果然,李亨的目光扫了过来,落在他身上时带着明显的审视:“倓儿,你昨夜为这事跟你四弟吵到半夜,今日倒成了闷葫芦?”
李系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挑衅:“三哥定是还想着劝父王留下吧?依我看,还是年轻气盛,不知兵凶战危。”
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李倓身上。李豫悄悄抬眼,看向他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 —— 这位三弟素以刚直闻名,上次因禁军克扣军粮,敢直接闯中军帐找陈玄礼理论,今日怕是又要犯倔。
李倓却没有像原身那样立刻炸毛。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动作标准得挑不出错 —— 这是他穿越后刻意练的宗室礼仪,比原身略显潦草的姿态规矩得多。“父王,大哥,四弟” 他先依次称呼,语气平和,“儿臣昨夜确实思虑甚久,但并非要劝父王留下。”
这话一出,帐内几人都愣住了。李系挑眉,显然不信;李豫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李亨的手指停在玉带钩上,追问:“那你想说什么?”
“儿臣想起《贞观政要》里,太宗皇帝教诲诸王的话,” 李倓缓缓开口,刻意避开激烈言辞,“‘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年近七旬,遭此大乱,身心俱疲,入蜀之路山高水远,若没有宗室重臣护驾,恐生不测。”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亨的神色 —— 对方眉头微蹙,却没有打断,显然听进去了。他继续道:“四弟说的是实情,叛军势大,父王身系天下安危,确实不宜轻涉险地。但马嵬坡百姓攀辕哭留,也是一片赤诚。若父王随陛下入蜀,关中无主,百姓必遭叛军屠戮,到时候天下人会说,唐家宗室只顾自保,弃百姓于不顾。”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李亨的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身体微微前倾。
李倓知道,关键的话来了。他抬眼望向李亨,目光坦荡而不失内敛:“儿臣愿率亲卫三百,随陛下入蜀护驾。一来,可彰显父王孝心,让天下人知道,唐家宗室从未忘本;二来,父王可留镇关中,安抚百姓,收拢散兵。陛下在蜀地安稳,父王在关中立足,两不耽误。”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亨心中的死结。他猛地一拍胡床扶手,帐内青铜灯台随之晃动:“说得好!倓儿这话,说到本宫心坎里了!”
李系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被李亨一个眼神制止了。李亨站起身,走到李倓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对这个儿子做出亲昵举动,指尖触到李倓肩头时,微微一顿:“你有这份孝心,本宫心甚慰。三百亲卫不够,本宫再给你加两百,都是跟着本宫多年的老兵,能护住你和陛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唐中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