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默推开宿舍门的时候,手指还贴在手机边框上。电梯里的录音已经删了,但那句话还在耳朵里回响。他把外套挂在椅背,坐到书桌前,从裤兜里抽出那张邀请函。纸角卷着,边缘发白,像是被捏过很多遍。
他没急着打开笔记本,先点开手机备忘录。屏幕亮起,跳出一行自动保存的文字:**保持真实=允许不完美**。这是何晴走后系统自动生成的记录。他盯着看了两秒,手指一划,清空内容。不是要改,是想重新开始。
他翻出节目编导的通话记录,点进语音信箱,听了一遍对方介绍节目的原话。声音平稳,节奏轻快,提到“真实互动”时语气明显上扬。听到“我们不设剧本”那一句,他按下暂停,闭眼回想自己当时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肩膀松了一下,心跳慢了半拍。
现在得往前走了。
他翻开笔记本,撕掉最前面写满乱字的一页。新纸面干净,他用笔尖点了点中心位置,写下三个词:幽默、智慧、真诚。写完停顿几秒,又在下面画了一条横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标“能讲的段子”,右边写“有用的知识”。
第一个蹦出来的点子是上次物理课的事。教授讲惯性定律,他顺口接了一句:“所以谈恋爱也这样,动起来就停不下,除非外力干预。”全班哄笑,连前排那个从来不抬头的女生都转了过来。这种话,能不能在节目里说?
他记下来:用物理原理讲生活现象,越离谱越好。
接着想到数学建模比赛时,队友总让他算概率。抽签顺序、选题编号,甚至午饭吃什么都要他列个公式。有次他真写了组函数,结果发现最后输出结果是“建议吃面”,底下还附一句“因为今天不宜决策”。大家笑疯了,说他是“人类随机数生成器”。
这个也能用。游戏环节要是碰上选择困难,直接掏出本子开始演算,最后说一句:“根据模型预测,你现在应该相信直觉。”
他越写越顺,笔速加快。又想起有次帮室友修电脑,查日志发现错误代码居然是“coffee not found”。他截图发到群里,配文“程序员的早晨没有咖啡,系统都会崩溃”。那天晚上寝室聚餐,所有人都点了拿铁。
冷知识加日常梗,组合起来不难。关键是不能像背稿,得像随口说出来的一样。
右边那栏也开始填内容。心理学课学的认知偏差可以用上。比如有人坚持己见,可以说“你这属于确认偏误,只看支持自己的证据”。要是气氛轻松,再补一句:“不过没关系,我也有,比如我相信自己明天能早起。”
还有地理课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城市冷知识。冰岛禁止养宠物蛇,新加坡嚼口香糖要登记,芬兰人每年摔跤保险赔付次数全国统计……这些信息本身没用,但配上一句“你知道吗,世界上最不适合开宠物店的地方是雷克雅未克”,效果可能不错。
他停下来喝了口水,回头看自己写的清单。左边七八条,右边六条,不算多,但够开场撑住几分钟。关键是怎么把这些东西串起来,让人觉得自然,而不是硬塞。
他合上本子,靠向椅背。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如果现场没人接梗怎么办?冷场了,镜头一直对着他,怎么办?
他想起何晴说的那句话:“你打动不了所有人,但你能让某个人觉得‘这人跟我一样’。”
那就别想着逗所有人笑。只要有一两个瞬间,让观众觉得“这话说得挺实在”,就够了。
他又打开本子,在顶部空白处用力写下八个字:**逗比学霸,以真动人**。写完觉得不够,再补四个字:**以智取胜**。整句话连起来,划了个圈,圈外画了个对勾。
这时候手机震了一下。室友发来消息:“今晚聚餐不去?”
他回:“有点事,下次。”
对方回了个表情包,是一只戴眼镜的猫在敲键盘,配字“卷王勿扰”。
他笑了笑,放下手机,继续整理计划。这次换成电子文档,方便修改。新建文件夹,命名为“节目准备”,里面放了两个文档。一个叫“可讲段子”,另一个是“知识储备”。
在段子文档开头,他打下一段说明:所有内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自己真说过或真想过,二是至少让一个人笑过,三是不能为了搞笑贬低任何人。
知识文档则要求更简单:只写自己真正理解的内容,不抄百科,不背结论,重点在“怎么想到的”而不是“结果是什么”。
写完规则,他开始往里填充内容。每写一条,就在脑中模拟一次场景:面对陌生人,这句话说出来会不会尴尬?如果是朋友聊天,能不能接得上?
有条关于“拖延症与时间感知”的想法卡住了。他记得心理学老师提过,人越焦虑,越觉得时间过得慢。于是他设想了一个说法:“其实我不是迟到,是我对时间的感知出了问题——我的大脑以为还有十分钟,实际上已经过了半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