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作物推广的事情在村民高涨的热情中初步落实,契约的签订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整个青竹村都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凌薇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她清醒地认识到,种子和技术固然重要,但若无法解决最根本的灌溉问题,一切仍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旱情的考验。青竹村地处丘陵地带,耕地多为坡地旱田,村民世代依赖着狭窄的溪流和几口浅井,或是肩挑手提,或是使用效率极低的桔槔、戽斗等简单工具取水灌溉,费力且效率低下。往年若是风调雨顺尚可勉强维持,一旦遇到雨水稍少的年份,田地干裂,禾苗枯黄,减产甚至绝收便是常态,这也是制约青竹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要想确保玉米和土豆这两种虽耐旱但仍需一定水分的作物获得稳定高产,解决灌溉难题,刻不容缓。
这天晚上,伺候爷爷苏老栓睡下后,破旧的茅屋里重归宁静。凌薇却没有丝毫睡意,她在摇曳的油灯下,铺开一张特意从镇上买来的、略显粗糙但韧性尚可的麻纸,又取出一根自己用柳枝烧制而成的炭笔,凝神思索起来。昏黄的灯光将她专注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放得很大。
她闭上眼,前世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飞速掠过。作为特种兵军医,她不仅精通医术和格斗,也需要掌握大量的野外生存和实用工程技术。她曾在军事博物馆的古代兵器与农具展区驻足,也曾参与过援助偏远地区的基建项目,见识过各种因地制宜的水利设施。一幅幅结构图、原理图,如同电影画面般清晰浮现。最终,一种利用齿轮和链传动原理,能够连续不断将低处水提往高处的器械——龙骨水车,占据了她的思绪。这种工具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曾大放异彩,其效率远非这个时代青竹村现有的任何灌溉工具可比。
炭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凌薇全神贯注,先是用简洁而精准的线条勾勒出龙骨水车的整体结构轮廓:那长长的、如同巨龙躯干般的木质水槽,环环相扣、由众多刮水板连接而成的木质链节(这便是“龙骨”),以及最为关键的、带动整个链条循环转动的大轮轴和提供动力的脚踏板。整体结构图完成后,她并未停笔,而是开始分解绘制各个核心部件的详细三视图与结构分解图。
她深知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有限,无法加工精密的金属齿轮和轴承。因此,她结合当前的实际条件,对传统的龙骨水车进行了一系列巧妙而实用的简化与改良。对于传动部分,她摒弃了复杂的斜齿轮,采用了更易于木匠加工制作的木质直齿齿轮,并详细标注了齿数、模数以及咬合的要求;对于水槽和刮水板,她选用了当地常见的杉木、松木等材质,既考虑了耐用性,也兼顾了成本和加工难度;对于链节的连接方式,她设计了一种牢固且摩擦阻力较小的木质榫卯与铁钉加固相结合的结构……每一处尺寸,每一个榫卯接口,每一道传动原理,她都用工整的小楷在一旁做了清晰的标注,确保即使是不识字的工匠,也能通过图纸看懂如何制作。
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油灯里的灯芯剪了一次又一次。凌薇时而停笔蹙眉沉思,时而快速地在纸上修改补充,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既保证水车的提水效率,又确保其能够被这个时代的工匠理解和制作出来。直到深夜,万籁俱寂,一张详细清晰、标注完备、完全符合古代工艺水平的“改良版龙骨水车”制造图纸,终于大功告成。
凌薇轻轻吹开纸面上残留的炭灰,借着灯光仔细地最后检查了一遍,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标注,确认没有任何疏漏和错误,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有了这张图纸,有了这龙骨水车,便意味着可以将低处河渠、池塘里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水,连续不断、省时省力地提灌到高处的旱地里,极大地缓解甚至彻底解决困扰青竹村世世代代的灌溉压力。这对于完全依靠人力、畜力进行小规模提水的古代农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技术革命。这不仅仅是解决眼前作物灌溉的问题,更是为青竹村未来的农业发展,打下了一块最坚实的基石。
第二天一早,天际刚露出曙光,凌薇便小心翼翼地将卷好的图纸收在怀中,径直找到了村里手艺最好、也最富经验的老木匠苏福根家。苏福根正在自家的工棚里打磨一件家具,空气中弥漫着木料的清香。
“福根叔,早。”凌薇打了个招呼,直接说明了来意,“我这儿有张图纸,想请您看看,能不能照样子做出来?”说着,她将那份凝聚了她一夜心血和前世智慧的图纸,在苏福根面前缓缓展开。
苏福根起初见是凌薇,脸上还带着和蔼的笑容,并未太过在意,只当是小姑娘家想打个什么新式柜子箱子。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些精细无比的结构图、分解图以及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标注上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他做了一辈子木匠,打造过无数家具、农具,自认手艺在这十里八乡也是数得着的,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妙复杂、却又每一个细节都贴合实际、仿佛跃然纸上、立刻就能依样制作的器械设计图!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木匠活的范畴,近乎于巧夺天工的营造法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战神的掌心娇:特种兵医妃种田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