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双手赞成!”老周放下手里的平板电脑,“洛城机械厂还能生产粮食深加工设备,比如豆浆机、米粉机,按成本价供应给四地的基地,帮助大家降低生产成本!”
正聊着,海洲的蓝色货车驶进了大田,老郑带着几个农技员扛着肥料袋走过来,肥料袋上印着“秋播专用有机肥”的字样。“老陈!给你们送秋播肥料来了!”老郑打开肥料袋,里面是褐色的颗粒状肥料,散发着淡淡的海腥味,“这是用海带、虾皮的废料发酵的,添加了磷钾肥,适合小麦、萝卜等秋冬作物种植,能提高作物的耐寒性和产量!”
他蹲下身,在水稻田旁边的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撒上一把有机肥,再用土覆盖:“秋播时要注意,肥料要均匀撒施,避免烧根。咱们按‘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播种前施足基肥,出苗后再追施一次氮肥,保证作物冬季生长需求。”
陈砚看着农技员们在空地上铺设有机肥,突然想起什么,掏出终端拨通了洛城小周的电话——小周最近在忙着“农机培训学校”的筹备工作,已经邀请了几位资深农机手担任讲师。“小周,农机培训学校什么时候开学?苏城有几个农户想报名学习收割机操作,正好秋收后有时间。”
电话那头传来小周的声音:“放心吧陈队!学校下个月月初开学,课程已经安排好了,包括收割机、播种机、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修,还有智能农机的使用教程。咱们还会组织学员到四地的基地实习,让大家理论结合实践,更快掌握技术!”
挂了电话,陈砚心里暖暖的。“农机培训学校”的成立,不仅能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还能传承老农机手的精神,让先进的农机技术惠及更多农户。他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洛城队员操作智能收割机收割水稻,江城农户采收茄子,海洲农技员铺设有机肥,舟山科研员记录秋收数据,苏城居民整理大豆荚——四地的人像一家人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忙碌着,汗水滴在同一片土地上,浇灌着共同的梦想。
“陈队!快来看!”小赵突然朝西边的智能粮仓跑去,陈砚等人赶紧跟过去。粮仓是用钢结构搭建的,白色的外墙在阳光下泛着光泽,里面安装着温度、湿度传感器和通风设备,几个舟山专家正在调试设备。“这是舟山新研发的‘智能粮仓’,能容纳5万斤粮食,温度控制在15℃左右,湿度控制在60%以下,还能通过终端远程监控,随时调整参数!”小赵兴奋地说,“专家说,这种粮仓能减少粮食霉变损耗,比传统粮仓节省20%的储存成本!”
小林笑着补充:“我们还在粮仓旁边建了‘粮食检测实验室’,能检测粮食的含水量、杂质含量、重金属含量,保证每一批粮食都符合安全标准。以后四地的粮食都要经过检测才能上市,树立‘四地农业联盟’的品牌形象!”
王哥看着智能粮仓,眼睛一亮:“江城的水稻基地也能建这种粮仓!要是能实现粮食储存智能化,就能减少人工成本,还能保证粮食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陈砚点点头,掏出终端拍下智能粮仓的照片:“把智能粮仓的建设方案整理好,同步到联盟官网,有兴趣的基地可以申请建设,联盟会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资金补贴。咱们还要定期举办‘粮食储存技术培训会’,让各地的农户掌握智能粮仓的使用方法,确保粮食安全储存!”
不知不觉间,日头升到了头顶,田垄上的人影被拉得很短。张大爷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冰镇的酸梅汤和刚烤好的红薯:“大家歇会儿!喝点酸梅汤解暑!这红薯是去年收的,烤得软糯香甜,就着酸梅汤吃,解腻又开胃!”
众人围坐在田埂旁的树荫下,捧着粗瓷碗喝酸梅汤,咬着香甜的红薯,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举办“粮食深加工博览会”,展示四地的深加工产品;王哥计划在江城搞“稻田艺术展”,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画出图案,吸引游客;小林要带着新研发的秋冬作物种苗去偏远地区推广;老郑则想在海洲建“海洋农业科普园”,让更多人了解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
陈砚喝着酸梅汤,看着远处的田垄——收割机在水稻田里穿梭,金黄的稻穗被收割下来,装进运输车;冷链车在田埂旁忙碌,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被运往各地;农户们在空地上翻耕土壤,准备秋播;科研员们在实验室里检测粮食质量——这片土地上,不仅收获着丰收的果实,更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梦想。他掏出终端,拍下这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发送到四地农业联盟的共享群,配文写道:“秋实筑梦,四地同心。从春日播种到秋日收获,我们一起收割、储存、深加工,一起搭建平台、共享技术、培育人才。每一份收获,都凝聚着四地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联盟的发展和壮大。期待冬日的孕育,更期待继续携手,让‘四地农业联盟’的品牌走向更远,让每一个耕耘者都能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