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星火”计划在军垦城生根发芽的同时,军垦种业总部也迎来了一批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这些年轻人,大多有着兵团背景,听着父辈垦荒故事长大,如今带着高学历和全球视野归来,决心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书写新的传奇。
这其中,有两位格外引人注目:
·叶婉清,叶雨泽的侄孙女,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主攻植物病理学。
她继承了叶家出色的头脑,理性、冷静,做事一丝不苟,是典型的“技术控”,被同事们戏称为“实验室女王”。
她的理想是彻底攻克棉花黄萎病这一世纪难题。
杨振宇,杨革勇的远房侄子,华夏农业大学本硕博连读,专业是智慧农业与生物信息学。
他性格跳脱,脑子活络,是各种奇思妙想的源泉,自称“农业极客”。他的梦想是利用AI和大数据,构建覆盖全兵团乃至全国的“智慧农场云平台”。
叶婉清和杨振宇的初次见面,充满了“火药味”。
在关于一个新品种抗病性评估的项目会上,严谨的叶婉清对杨振宇提供的、带有某种“预测性假设”的数据模型提出了尖锐质疑,认为“不够严谨,缺乏足够实证支持”。
杨振宇则据理力争,强调“AI预测的价值就在于在实证之前提供最优路径,我们不能总跟在病害后面跑”。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不欢而散。从此,一个觉得对方“古板教条”,一个认为对方“天马行空”,成了公司里有名的“技术冤家”。
然而,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公司组织青年技术人员下乡,支援“新星麦”的推广。
在兵团某个连队的田间地头,叶婉清正在仔细检查麦苗病情,突然天降暴雨。
她为了保护记录数据的平板电脑,自己被淋成了落汤鸡。
正当她狼狈不堪时,一把大伞撑在了头顶。是杨振宇,他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咧着嘴笑:
“叶工,数据重要,人也重要啊!”说着,还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掏出一件轻便雨衣。
更让叶婉清惊讶的是,当晚,杨振宇就根据白天收集的零星数据和天气信息,快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病害发生概率预测模型,虽然粗糙,但逻辑清晰,让她对这个“极客”刮目相看。
回到公司后,两人的关系微妙地缓和了。
他们发现,彼此的技术路径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叶婉清的严谨实证能为杨振宇的模型提供坚实的校准基础,而杨振宇的预测模型则能为叶婉清的研究方向提供前瞻性指导。
他们的交流,也从会议室里的争论,变成了实验室里并肩作战的讨论,以及深夜通过内部通讯软件进行的“代码”传情。
杨振宇会写一些有趣的小程序帮叶婉清自动化处理重复实验数据,而叶婉清则会耐心地帮他排查模型中的逻辑漏洞。
有一次,杨振宇甚至恶作剧地修改了叶婉清电脑的屏保,换成了一行跳动的小字:
“婉清同学,你的严谨,是我代码里最美的注释。”气得叶婉清追着他打,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随着“星火”计划的深入,军垦种业承担了更多本土化研发和推广的任务。
叶婉清负责的“新星麦”抗病性提升项目,正好与杨振宇正在搭建的“兵团智慧农业数据中台”产生了交集。
叶婉清需要大量、精准的田间环境与作物生长数据来验证她的抗病理论。
而杨振宇的中台则需要像“新星麦”这样的明星项目来验证其数据价值和模型威力。
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联合项目组。
他们一起深入兵团各个团场,在广袤的农田里布设传感器,操作无人机进行光谱扫描。
白天,叶婉清手把手教杨振宇辨认各种病害症状,讲解病理知识。
晚上,杨振宇则对着电脑,将白天的观察转化为数据流,优化他的算法模型。
在共同奋斗的日子里,爱情也在戈壁的星空下悄然生长。
一次,为了追踪一个罕见的病害扩散路径,他们在野外待到很晚。篝火旁,杨振宇用随身电脑播放了一首轻柔的音乐,对叶婉清说:
“看,我们用数据预测作物健康,能不能也预测一下我们的未来?”
叶婉清脸一红,没有回答,却悄悄地把头靠在了他的肩膀上。
他们的结合,仿佛是军垦种业新旧血脉融合的象征。
最终,叶婉清基于杨振宇数据模型提供的精准“药方”,成功优化了“新星麦”的病害综合防治方案,推广成本降低了30%,效果提升显着。
而杨振宇的“智慧农业数据中台”也因为在该项目中的成功应用,获得了兵团的高度认可,开始全面推广。
叶婉清和杨振宇的故事,只是军垦种业年轻一代的缩影。
还有致力于将“耐盐碱水稻”推广到滨海滩涂的博士夫妻,有梦想着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定制”出口感风味俱佳果蔬的“吃货”研究员,有试图将农业无人机应用扩展到物流、测绘领域的“空中小分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国军垦》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大国军垦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大国军垦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