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一年七月,整个济南府都笼罩在蒸腾暑气中。
距八月乡试尚有月余,大明湖旁的贡院街却早已车马塞途,各地赴考的秀才们将客栈房价抬得比趵突泉水还高。
苏宁坐在府学藏书楼的冰鉴旁,指尖划过《文献通考》里“漕运”条目。
窗外传来新晋秀才们的笑闹,他们正围着学政大人从京城请来的“衡文先生”请教时文。
“苏兄不去听听?”同窗张汝明抱着《性理大全》凑近,“听说这位先生深谙严阁老文风……”
苏宁合上书卷:“若只知揣摩上意,与胥吏何异?”
他望向院中那株老槐树,“三年大比,要的是经世之才。”
“可是……”
“张兄,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实在是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种事情上。”
“哎!行吧!那我自己去了。”
为避喧嚣,苏宁请准前往青州书院备考。
不料刚进书院,就听见激烈争论,十几个秀才围在《乡试预测题》前争执不休。
“必考漕运!”一个白胖秀才挥舞着时文选本,“家父在通政司,说严世蕃大人最近常调漕运档案!”
清瘦的寒门学子立即反驳:“《孟子》云‘民为贵’,当考农政!”
混乱中,书院山长敲响云板:“嘉靖三十八年乡试,你们猜的‘倭患’‘盐政’可曾考中?题在圣贤书中,不在权贵嘴上!”
是夜,苏宁在斋舍整理笔记。
烛光下,他将《大学衍义补》与《山东通志》并置,在“田赋”页脚画出生丝流向图,这是从表哥周正杰信中得到的启发。
如今周正杰在北京城的“沉鱼落雁”经营的很不错,已经和大明达官显贵的女眷们建立了联系。
其实古代华夏的掌权者本来就没有任何的保密意识,据说宋朝的文官为了出书立传都能把朝政写在书上。
所以周正杰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想要的消息,毕竟“枕头风”这东西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
七月十五,书院突然举行摹考。
当题牌亮出《何以使百姓足而君用不匮》,满场哗然,这竟与去年院试题同源!
多数人急忙翻找旧稿,唯苏宁不慌不忙。
苏宁想起在莱州府衙见过的赋税黄册,又结合“沉鱼落雁”的账本数据,破题直指要害:“欲求君用足,当先制民产……今蚕桑之利十倍于稻,而浙直桑田尽归势豪……”
写到“市舶之利”时,苏宁特意引用戚继光军报中倭寇抢夺生丝的数据。
当别人还在堆砌“轻徭薄赋”的套话,苏宁已将数学演算写在草稿边缘:若将浙江三成桑田改由官府统筹,岁入可增百万。
果然,摹考成绩很快张贴,苏宁高居榜首。
那白胖秀才悻悻道:“苏兄好胆色,竟敢非议‘改稻为桑’?”
“难道说真话也是错误吗?”
“这……”
……
当夜,便有陌生仆役敲窗:“我家老爷请苏秀才过府一叙。”
苏宁透过窗缝瞥见巷口的青呢轿子,那是山东布政使的家轿。
“晚生忙于备考,不便赴约。”
“苏秀才可不要太孤傲!”
“……”
苏宁没有再和一个仆人争辩什么,反而是吹熄烛火,在黑暗中听见轿子愤怒远去的声音。
三日后,书院收到匿名揭帖,指控苏宁“勾结商贾”。
山长召他询问,苏宁直接拿出自己每日的笔记:“学生所有银钱往来,皆有账可查。倒是揭帖所用桑皮纸,乃济南‘文翰斋’特有——”
“噢?难道你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事情?”
“当然不是!只是学生个人的习惯而已。”
“嗯,虽然是误会!但是作为学子还是不能太孤傲的。”
“山长说的有道理!学生明白了。”
“去吧!心里有数就行。”
“学生告辞。”
……
八月初一,苏宁收到三封急信。
父亲的信裹着晒干的茉莉:“家中桑树试种成功,今春得丝三斤。”
表哥周正杰的信带着檀香气:“京中贵女争用‘沉鱼落雁’,附银票百两为路资。”
启程赴考那日,苏宁在行李中塞满特制的蜡烛……
用鲸油混合松脂,可燃六个时辰不灭。
路过郡王府时,他看见各地举子的车马扬起漫天尘土,其中有架马车镶着严府徽记。
……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九,寅时三刻,济南贡院。
贡院门前,人潮如沸。
三万六千斤重的“龙门”在晨雾中轰然开启,千百盏灯笼汇成星河,照着各地秀才们青白色的脸。
苏宁排在“地”字队,听见前面搜检官撕开书篓的刺啦声,有人将经文抄在内衬上,当即被革去功名。
轮到苏宁时,搜检官突然拦住苏宁:“这蜡烛为何格外沉重?”
“掺了珍珠粉,明目醒神。”苏宁坦然应答,暗中递过二两碎银。
果然搜检官摸到银子便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下来也就没有再对苏宁有任何的刁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影视编辑器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