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更让人心里发沉的,是那句没明说的话。像根细针,藏在装甲的焊缝里,不扎人,却总让人硌得慌。没人提“失控”,没人提“自己人”,可谁都想得到——日后若真有乱子,旧战场遗留的弹药堆里,14.5毫米的弹头比12.7毫米的更容易寻见,威力又差着截,真要是对着自己人开枪,这防护根本不够看。
这话翻译过来,冷得能冻住呼吸:她的防护,从来就没打算挡住“自己人”的枪口。不是设计者没能力加固,是从一开始,这“防护”就带着层隐秘的限定——对“外人”,它是盾牌,能扛住最常见的炮火;对“自己人”,它却留着道后门,像没锁死的门闩,轻轻一推就开。陈树生收回手,指尖还沾着装甲板上的锈迹,风从阵地的缺口吹过来,带着远处的枪声,让这层隐秘的心思,更沉地压在了心里。战场的设计,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事,是把人心的复杂、现实的残酷,都铸进了冰冷的金属里。
“12.7毫米是战场的常客,14.5毫米虽猛,却没到随处可见的地步。”
这行字被人用红铅笔狠狠地圈了起来,那力道大得仿佛要穿透纸背,时间久了,圈痕的边缘微微晕开,像在泛黄的纸页上结了一层血色的薄霜。
这本该是图纸右下角毫不起眼的一行技术注释。或许某个工程师,在伏案工作的深夜里,伴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随手写下了这句关于弹药常见度的说明。
可如今,当这份档案被再次调出,摆在冰冷的金属桌面上时,每个字都像淬了冰,成了一句尖刻得让人后背发凉的讽刺。
当然了,这也不奇怪。
安全局对这些长了脑子的铁疙瘩,从来就没真正放下过心。
自从上次那档子自主侦察机械的失控事件后,他们的审查流程简直就变成了一场病态的狂欢。
审查表厚了三倍不止,连机械的能源接口都要加上两道毫不相干的密钥。官方的说法是“冗余保险”,但底下流传的笑话是,他们恨不得给每个脑机接口都焊上一个物理的挂锁。
他们就好像真的相信,只要多上一道锁,再多上一道锁,就能把那些钢铁躯体里那无法被定义的、随时可能从线路板深处冒头的“灵魂”,给牢牢地捆死在规矩之内。
可笑的是,后来那份厚得能砸死人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那不过是某个倒霉的操作员,在打瞌睡的时候,碰错了几个按钮罢了。
喜欢少女前线:141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少女前线:141指挥官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