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破蛊记
下卷
第五回 蛊婆逞凶施尸蛊 红萼根须救危亡
蛊婆遭沈砚秋与阿蛮挫败,心中积怨更深,暗自发誓要让苗岭诸寨付出代价。她深知鬼灯笼的厉害,便避其锋芒,炼制了更为阴毒的“尸蛊”——此蛊以腐尸为引,混以七七四十九种毒虫之毒,潜入人体后,先蚀脏腑,再僵经络,中招者三日之内便会身体僵硬如尸,皮肤发灰泛青,气息微弱如游丝,最终气绝身亡,端的是诡异凶险。
不出三日,青枫寨便接连有三人中招。为首的是李阿公的侄子李石柱,前日还上山打猎,今日便倒在自家吊脚楼里,浑身冰冷僵硬,双目紧闭,嘴唇乌紫,唯有胸口尚有一丝微弱起伏。寨民们惊慌失措,纷纷传言是蛊婆的报复,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收拾行囊,欲逃离村寨。沈砚秋与阿蛮闻讯赶来,见状亦是心头一沉。
沈砚秋俯身为李石柱诊脉,指尖触及皮肤,只觉一片冰凉,脉象沉微欲绝,如丝如缕,几乎难以察觉。再观其舌苔,白腻如霜,舌底脉络紫黑,显是寒凝血瘀、正气耗竭之象。“此蛊毒阴寒至极,已深入脏腑经络,寻常解毒之药恐难奏效。”沈砚秋眉头紧锁,心中思索,“中医有‘寒者热之’‘瘀者通之’之理,此前用鬼灯笼果实清热解毒,虽能解阳毒,却难破此阴寒之蛊,需寻药性更猛、能温通经络之品。”
他取出之前采摘的鬼灯笼果实,捣烂后挤出汁液,让李石柱服下。谁知汁液入喉,李石柱非但未有好转,反而浑身抽搐了一下,吐出一口黑褐色的黏液,气息愈发微弱。阿蛮见状,急得眼圈发红:“沈郎中,这可如何是好?我阿婆生前曾说,鬼灯笼的根须能解阴寒蛊毒,只是根须药性峻猛,需谨慎使用。”沈砚秋闻言,心中一动:“草木之性,多是茎叶主发散,根须主沉降,能入里直达病所。鬼灯笼果实偏于清热解毒,根须想必兼具温通之力,正好应对此阴寒尸蛊。”
二人即刻赶往黑风洞附近,寻那鬼灯笼的根须。鬼灯笼的根系发达,深入石缝土壤之中,呈黄白色,质地坚韧,带着一股浓郁的清苦香气。沈砚秋小心翼翼地挖取数株完整的根须,去除泥沙,带回寨中。他按照中医炮制之法,将根须洗净切段,用黄酒浸泡半个时辰——黄酒性温,能引药入血,增强根须温通经络之效。随后,他取浸泡好的根须,配伍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之药,加水煎煮,制成汤剂。
考虑到李石柱正气已虚,沈砚秋并未直接让他大量服用,而是先取少量汤剂,用棉签蘸取,涂抹在他的唇间和鼻腔,待其慢慢吸收。半个时辰后,李石柱的嘴唇微微动了动,皮肤的青灰色褪去些许,脉象也较之前有力了些。沈砚秋见状,心中有了底,又取适量汤剂,用小勺缓缓喂入他口中。如此反复三次,至次日清晨,李石柱竟缓缓睁开了眼睛,虽仍虚弱,却已能开口说话:“水……水……”
众人见状,无不欢欣鼓舞。沈砚秋又为另外两位中招的寨民施治,依循同样的法子,以鬼灯笼根须为主药,根据各人的体质差异,或加黄芪补气,或加当归养血,辨证调整方药。三日后,三位寨民均已脱离危险,能下床活动。李阿公握着沈砚秋的手,感慨道:“沈郎中,你不仅懂汉家医术,还能活用我们苗家的灵草,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沈砚秋却摇头道:“这并非我一人之功,鬼灯笼的妙用,源于苗家祖辈的实践探索,我只是将汉家的辨证施治与苗家的草药智慧结合起来罢了。”他心中愈发清晰:民间草药的用法,往往藏着最直接的实践经验,而中医的理论,则能让这些经验更加系统、精准。
第六回 跨寨行医遇眼蛊 农书遗策证灵方
经此一事,沈砚秋与阿蛮的声名在苗岭诸寨传开。附近的清水寨、桐木寨纷纷派人来请,说是寨中出现了怪病,许多人莫名失明,眼痛难忍,流脓不止。沈砚秋与阿蛮不敢耽搁,收拾好药箱和采摘的鬼灯笼,便踏上了跨寨行医之路。
清水寨地处苗岭深处,寨前有条清澈的溪流,寨民多以捕鱼、采药为生。二人抵达时,寨中已有十余位村民失明,其中既有白发老者,也有垂髫孩童。一位名叫石丫的小女孩,不过六岁,双眼红肿,眼角不断流出黄绿色的脓液,哭闹着说眼睛疼得厉害。沈砚秋仔细查看,只见石丫的眼结膜充血严重,角膜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翳膜,按压眼眶周围,她便痛得尖叫。“此乃‘眼蛊’,蛊毒侵入眼窍,热毒壅滞,经络阻塞,导致目盲流脓。”沈砚秋判断道,“中医有‘肝开窍于目’之说,此蛊毒已伤及肝阴,需以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疏肝养阴为主。”
他先以鬼灯笼的鲜叶捣烂,用纱布包裹,敷在石丫的眼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又取菊花、决明子、枸杞等清肝明目之药,煎成汤剂让她服用。谁知两日后,石丫的眼痛虽有缓解,流脓减少,但角膜上的翳膜并未消退,依旧无法视物。其他村民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症状有所减轻,却未能根治。沈砚秋心中疑惑:“鬼灯笼能解百蛊,为何对眼蛊的翳膜无效?莫非是用法不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