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绝密护航:1962-1964 年核试验中的密码通信保障与技术突破
摘要
1962-1964 年是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关键冲刺期,面对国际监听密布与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密码通信成为核试验安全的 “最后防线”。本文基于马兰基地解密档案、国防科工局技术史料及陈恒团队口述实录,聚焦陈恒调任新疆核试验基地通信处长后的三大核心实践:构建 “铁塔 - 马兰” 专用密码体系,通过 / 信箱实现试验数据加密传输;借鉴 “虎符” 原理发明 “双密钥交叉验证” 技术,破解引爆控制系统抗干扰难题;核爆当天首创 “汉字笔画拆解法”,7 秒完成起爆授权加密传输。研究表明:这些密码技术创新不仅实现了核试验全流程的 “绝密护航”,更开创了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技术突破与制度保障协同” 的密码研发范式,为中国国防保密通信体系奠定了技术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两弹一星;核试验;密码通信;马兰基地;双密钥交叉验证
引言
1962 年,中国原子弹研制进入 “最后攻关” 阶段,而此时的外部环境空前严峻:美国通过 “U-2 高空侦察机” 与 “梯队监听系统” 对罗布泊地区实施 24 小时侦察,中苏决裂后苏联停止所有核技术援助并加强对华通信监控;内部则面临 “加密设备简陋、密码体系不完善、抗干扰能力弱” 的困境 ——1962 年 1 月马兰基地初建时,通信加密仍依赖 1950 年代苏式 M-125 型设备,密钥周期短、抗破译能力差,无法满足核试验 “指令绝对保密、数据万无一失” 的要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62 年 1 月,具有多年密码通信经验的陈恒调任新疆核试验基地(代号 “马兰基地”)通信处处长,全面负责核试验保密通信体系构建。学界对 “两弹一星” 的研究多聚焦于核物理、工程力学等显性领域(如钱三强、邓稼先的科研贡献),对密码通信这类 “隐蔽保障” 的研究多停留在 “提及性描述”,缺乏对技术原理、实践过程与历史价值的系统解析。现有史料中,马兰基地《1962-1964 年保密通信档案》《核试验通信保障总结报告》等核心文献尚未被充分挖掘,陈恒团队的技术创新细节长期处于研究视野边缘。
本文以马兰基地藏《“铁塔 - 马兰” 密码体系设计方案》(档案编号:ML-1962-008)、国防科工局《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鉴定书》(1964 年第 17 号)、陈恒 1986 年《核试验通信加密回忆》口述录为核心史料,结合密码学 “信息安全” 理论与国防科技史 “技术实践” 视角,还原 1962-1964 年核试验密码通信保障的完整历程,揭示密码技术在国家安全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马兰筑基:“铁塔 - 马兰” 专用密码体系的构建(1962.1-1963.12)
1962 年 1 月陈恒到任时,马兰基地与北京的通信仅依赖两条临时有线电路与一部苏式短波电台,“传输不稳定、加密层级低、抗干扰能力弱” 三大问题直接威胁核试验数据安全。陈恒团队历时两年构建的 “铁塔 - 马兰” 体系,通过 “物理通信网 + 密码加密层 + 管理制度链” 三维协同,实现了从 “临时通信” 到 “绝密保障” 的跨越。
(一)物理通信网的 “双轨冗余” 建设
核试验数据传输需兼顾 “安全性” 与 “可靠性”,陈恒提出 “有线为主、无线备份” 的双轨方案:
有线通信网:牵头铺设从马兰基地经吐鲁番、兰州至北京的专用有线电路(代号 “铁塔线”),全长 3800 公里,采用 “地下电缆 + 防截听屏蔽” 设计,电缆外层包裹铅合金屏蔽层,可抵御常规电磁探测与信号截获;沿途设立 12 个中继站,每个站点配备 “密码值守员” 与 “应急修复队”,确保电路中断后 30 分钟内恢复。
无线备份网:改造 2 部苏式 10 瓦短波电台,增加 “跳频模块”(手动切换 10 个预设频率),作为有线网中断时的应急通道;电台安置在移动指挥车中,可在罗布泊腹地快速转移,避免被定点摧毁。
1963 年 10 月,双轨通信网通过验收,测试显示:有线网传输速率达 1200 波特,误码率≤0.01%;无线网在 3 级电磁干扰下仍能保持通信畅通,为后续密码体系落地提供了物理基础。
(二)“/ 信箱” 的加密传输机制
核试验数据按保密等级分为 “核心数据”(如裂变材料纯度、引爆参数)与 “常规数据”(如环境监测、设备状态),陈恒团队设计对应 (核心)、(常规)两个加密信箱,构建 “分级加密、定向传输” 机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译电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