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以武入禅’,多以静坐为先,拳法为后,强调‘静中悟理,动中显形’。” 慧能大师解释道,递上一本《少林禅拳要义》,“这是寺里的修行手册,与贵派的‘禅定拳’或有相通之处。”
帕木竹巴接过手册,翻看片刻:“噶举派则相反,以拳法为先,静坐为后,认为‘动中收心,拳中见禅’。比如草原的牧民,难以长时间静坐,便以练拳为禅修,更贴合他们的生活。” 他让随从取出 “禅定拳” 的图谱,与慧能共同对比:“你看这招‘金刚捣碓’,中原重发力,我们重呼吸,若能融合,或能更适应不同人群。”
在寺院的斋堂,两人边吃素食边探讨实务:慧能提及大觉寺 “僧人农耕”—— 寺内有田百亩,僧人轮流耕种,收获的粮食一部分自用,一部分救济贫民;帕木竹巴则介绍泽当寺 “僧人护商”—— 组织武僧护送吐蕃商队,收取少量酥油作为经费,既保障商路,又充实寺院。
“两种做法殊途同归,都是‘佛法落地’。” 帕木竹巴道。临别时,慧能赠予他一尊瓷制弥勒佛:“此佛笑容可掬,象征‘包容’,愿贵我两派能以包容之心,共促佛法与民生。”
队伍行至六盘山,山路崎岖,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谷,路面仅容两马并行。禁军百户李忠指着一处山口:“此处是盗匪常出没之地,上月有商队在此被劫,禁军已增设了哨卡,大师放心。”
帕木竹巴勒住马,观察山口的防御 —— 哨卡由五名禁军驻守,配备弓箭与长矛,哨卡旁搭建了了望台,台上的士兵手持望远镜(元代已有简易光学仪器),可观察远处动静。“中都的防御注重‘预警在前,协同在后’,与吐蕃的‘部落联防’不同。” 帕木竹巴对李忠道,“若在山口设置‘烽火台’,遇盗匪点燃烽火,附近的驿站与部落便能及时支援,比单纯的哨卡更有效。”
李忠点头:“大师所言极是,我会将此建议上报萧虎将军。” 行至山腰,遇到一支修缮山路的民夫队伍,他们由官府组织,每日劳作六时辰,官府提供粮食与工钱。民夫头领张老汉对帕木竹巴道:“这条山路是商队的必经之路,修好后能少走许多冤枉路,我们也能挣些粮食养家。”
帕木竹巴翻身下马,查看山路的修缮情况 —— 民夫们用石块填补坑洼,用夯土加固路基,工艺虽简单却扎实。“吐蕃的山路多由部落自发修缮,若能借鉴中都‘官府组织、民夫取酬’的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让民夫受益。” 他让巴桑记录下民夫的工钱标准与修缮方法,计划带回吐蕃推广。
当晚宿营时,帕木竹巴望着六盘山的星空,对随从道:“东行之路,不仅是佛法交流,更是实务互学,每一处观察,都可能为吐蕃与中都的协同埋下伏笔。”
翻过六盘山,便进入关中平原 —— 这里是中原的农业核心区,一望无际的麦田已近成熟,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起伏,农民们正在田间除草、施肥,忙碌而有序。帕木竹巴让队伍放缓速度,他骑在马上,仔细观察农桑细节。
在一处村落旁,几位农妇正坐在槐树下绩麻,她们手中的麻线粗细均匀,旁边摆放着织好的麻布。帕木竹巴下马走近,农妇们见是僧人,纷纷起身行礼。“这麻布织好后,是自己用还是出售?” 帕木竹巴问。一位农妇答道:“自己用一部分,剩下的卖给镇上的布商,换些盐与农具。”
村落的里正(村长)王仁闻讯赶来,邀请帕木竹巴参观村里的粮仓 —— 粮仓建在地势高处,用砖石砌成,防潮防鼠,内部分为三间,分别存放小麦、粟米与豆类,墙上贴着 “五谷丰登” 的红纸。“村里有三十户人家,粮仓的粮食够全村吃半年,遇灾荒时开仓放粮,由里正与村民代表共同管理,账目公开。” 王仁介绍道。
帕木竹巴摸着粮仓的砖石墙,对王仁道:“吐蕃的部落多以肉干、糌粑为存粮,不易长期保存,若能学习中原的粮仓建造技术,可提高抗灾能力。” 他让随从测量粮仓的尺寸,绘制结构图,同时询问小麦的种植技术:“何时播种?如何施肥?每亩产量多少?” 王仁一一作答,帕木竹巴都让巴桑详细记录。
离开村落时,王仁赠送一袋新磨的面粉:“这是今年的新麦,大师带回去尝尝,也让中都知道关中的农桑成果。” 帕木竹巴收下面粉,回赠一串吐蕃的蜜蜡念珠:“愿两地农桑互通,民生共安。”
队伍抵达长安时,这座古都正沉浸在清晨的薄雾中。城墙高耸,城门上的 “长安” 二字虽有些斑驳,却仍显威严。帕木竹巴在巴桑的陪同下,先参观了孔庙 —— 庙内的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两侧是孟子、颜回等儒家先贤的牌位,不少学子正在殿前诵读《论语》。
“中原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两者并行不悖。” 巴桑解释道,“孔庙的学子多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日后可能成为官员,儒家的‘仁政’思想会融入他们的治理中。” 帕木竹巴望着诵读的学子,若有所思:“噶举派的‘护民’与儒家的‘仁政’,本质都是为了民生,只是路径不同,若能结合,治理会更全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巴图虎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