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内的“忠肃公”牌位前,摆满了百官带来的祭品:蒙傲带来了忠肃关的城砖,上面刻着“谢公遗泽”;江澈带来了江南水渠的水样,清澈见底,映着天光;李董带来了农桑学堂学生写的“民为邦本”四个大字,字迹工整;吴岳带来了西北士兵的家书,信中说“军饷足额,家人安心”。
萧桓亲手点燃三炷香,跪在牌位前,声音平静却坚定:“谢公,当年你要的边防稳固,如今鞑靼不敢犯;你要的江南丰稔,如今水渠通、粮食足;你要的言路畅通,如今谏臣敢言、君有约束;你要的百姓安乐,如今炊烟四起、笑语满堂。这些,都是你应得的,是朕欠你的,今日总算有了交代。”
百姓代表捧着新收的稻谷,跪在祠外,齐声高呼:“谢公千古!陛下圣明!”萧桓走出祠门,扶起最年长的老农,指着远处的田野:“老伯,这不是朕的功劳,是谢公的良策,是你的锄头,是所有百姓的汗水。朕只是守着这份功劳,守着你们。”老农捧着稻谷递给他:“陛下心里装着谢公,装着百姓,就是好皇帝。”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谢渊的画像上,画中人的目光似乎越过了祠墙,落在了无边的田野上。萧桓将稻谷撒在祠前的土地上,轻声道:“谢公,明年春天,这里一定会长出新的禾苗,就像你的精神,永远活在大吴的土地上。”风吹过,银杏叶沙沙作响,像是谢渊的回应,又像是百姓的笑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卷尾
萧桓的帝王生涯,因对谢渊的愧疚而蜕变。他终于明白,君主的至高权力,从不是肆意妄为的资本,而是如临深渊的责任——一念信忠良,则江山稳固;一念信奸佞,则社稷飘摇。谢渊的死,不是结束,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帝王的过错,也照出了江山的根基。
谢渊留下的,从来不止是一本《谢公全策》。他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为官者的刚直,为民者的赤诚,为君者的敬畏。蒙傲守边时念着他的“卫民”之语,江澈治水时记着他的“务实”之道,李董治民时循着他的“亲民”之策,连新科进士都以他的“忠良”为范——这种精神,比任何律法都更能约束权力,比任何兵甲都更能稳固江山。
大吴的盛世,从来不是一人之功。是谢渊以死留策的忠勇,是萧桓知错就改的担当,是沈敬之、纪云舟等老臣的坚守,是江澈、李董等新臣的实干,更是千万百姓的勤劳。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藏在御书房那方端砚的刻字里——“以民为镜”。
这面镜子,照见了谢渊的忠魂,照见了萧桓的蜕变,也照见了大吴的未来。它告诉后世所有帝王:江山不是帝王的私产,而是百姓的家园;帝王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是需要时时自省的守护者。唯有以忠良为骨,以百姓为基,方能让江山永固,让盛世长存。这,便是谢渊用一生换来的教训,也是萧桓用愧疚换来的真谛。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玄桢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