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通会》云:自天地开辟,而干支之名即立,相传出自天皇地皇。
译文:
《通会》说:自从天地开辟以来,天干和地支的名称就已经确立了,相传它们源自天皇和地皇(两位上古圣王)。
注解:
“云”为文言文常用词,此处指“记载、说”,用于引出典籍内容;
“干支”即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的合称,是古代纪时、纪年的核心符号;
“天皇地皇”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圣王,与“人皇”并称“三皇”,文中作为干支起源的传说载体,体现古代对事物起源的追溯方式。
原文:
而错综为六十甲子,则自伏羲造甲历始也。
译文:
而将天干和地支交错搭配形成六十甲子,是从伏羲创制甲历开始的。
注解:
“错综”指交错、搭配,此处特指天干与地支按顺序两两组合(如甲子、乙丑),循环六十次形成“六十甲子”。
“伏羲”是上古传说中的人文始祖,相传画八卦、定历法,文中将“造甲历”归于其名下,符合古代对重要文化创造的始祖归因传统。
“甲历”即以六十甲子为核心的历法,因“甲子”为干支组合之首而得名。
原文:
既名甲历,则年月日时皆以六十甲子纪之。而天地之始终,日月之运行,四时之寒暑,阴阳之变化皆不能易。三元以定。
译文:
既然名为甲历,那么年、月、日、时都用六十甲子来记录。
而天地的开端与终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四季的寒冷与炎热,阴阳二气的变化,都无法改变(这种纪时方式的规律)。
三元(的时间周期)也因此得以确定。
注解:
“纪之”指“记录它(年月日时)”,“之”代指前文“年月日时”。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寒暑”代指四季的气候特征。
“阴阳”是古代哲学核心概念,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势力。
“三元”是古代历法中的时间单位,通常指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六十年,此处指六十甲子纪时为三元周期提供了依据。
原文:
自黄帝以六十甲子纳音取象,于是五行各有所属。而金木水火土之性情形质、功用变化,悉尽其蕴,而易自在其中矣。
译文:
自从黄帝依据六十甲子的纳音(方法)选取象征(事物属性),从此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各有了对应的归属。
而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形态、本质、功能和变化,都被详尽地展现出其中的内涵,《易》(的道理)也自然蕴含在其中了。
注解:
“黄帝”是上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有诸多发明创造,文中将“纳音取象”归于其名下,延续始祖归因传统。
“纳音”是古代术数中根据六十甲子,将其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起来的方法,“取象”指通过纳音赋予干支五行象征意义。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哲学中解释万物构成与变化的核心理论。
“易”此处指《周易》的核心道理,文中认为五行内涵的展现中蕴含《易》的规律。
原文:
故以此而测两仪,则天地不能逃。以此而推三光,则日月星辰不能变。以此而察四时,则寒暑不能易。以此而占人事,则吉凶祸福寿夭穷通,举不能外,而造化无遁情矣。
译文:
因此,用(干支、甲子、五行的方法)来观测两仪,天地的规律都无法逃脱(其范畴)。
用它来推演三光,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都无法改变(其推算结果)。
用它来观察四季,寒冷与炎热的变化都无法偏离(其规律)。
用它来占卜人间事务,吉祥、凶险、灾祸、福气、长寿、夭折、穷困、通达,全都无法超出(其预测范围)。
就连天地自然的创造化育,也没有隐藏的情况了。
注解:
“故”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所以”,承接前文干支五行的作用,引出具体应用。
“两仪”是《易》学概念,指天地,也可泛指阴阳二气。
“三光”指太阳、月亮、星辰,是古代天文观测的核心对象。
“占人事”指通过术数方法预测人间的事务与命运。
“造化”指天地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过程与规律,“遁情”指隐藏的情况、实情。
原文:
今之儒者,但知八卦画自伏羲,文王重之为六十四,周公作爻辞,孔子作系辞,以易更四圣而后成,谓之《经》。
译文:
如今的儒者,只知道八卦是伏羲画出来的,周文王将其重叠扩展为六十四卦,周公撰写了爻辞,孔子撰写了系辞。
认为《易》经过四位圣人(的传承与完善)之后才最终完成,把它称作“经书”(即《易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命理探源【译注】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命理探源【译注】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