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勒转马头,眼中的波澜终究化为一代枭雄的决断与冷静。
“罢了!全军撤退,回襄阳!荆州初定,尚有诸多事务要处理,不可在此久耗。”
滔滔江水之上,战船破浪而行。
船舱之内,终于脱离险境的众人,精神一松,无尽的疲惫便如潮水般涌了上来。
关羽请刘备在主座坐定,看着兄长那满是尘土与倦容的脸,又环视了一圈,丹凤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担忧:“大哥,二嫂为何不见?”
刘备闻言,刚刚平复的心情再次被悲痛淹没,他眼圈一红,将当阳长坂坡之事,赵云如何血战,糜夫人如何为不拖累众人而投井自尽,一五一十地向关羽诉说了一遍。
关羽听罢,长髯微颤,手紧紧握住青龙偃月刀的刀柄,闭上双眼,一言不发,但那紧绷的下颌,已显露出他内心的滔天悲愤。
正说间,忽听船外鼓声大作,只见大江南岸,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正顺风扬帆,如过江之鲫,浩浩荡荡而来。
刘备大惊,以为是江东水师,急忙出舱查看。
船队来到近前,只见为首一艘大船的船头,立着一人,白袍银铠,面容虽显稚嫩,却自有一股英气。那人见到刘备,脸上露出激动之色,大声喊道:“叔父别来无恙!小侄刘琦,在此等候多时了!”
刘备往前一望,看清来人,心中大喜过望,连忙命船只靠近。
刘琦快步来到刘备船上,一见面便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听闻叔父为曹操所困,小侄寝食难安,特尽起江夏水军前来接应,万幸叔父平安无事!”
“好孩子,快快请起!”刘备连忙将他扶起,心中百感交集,遂合兵一处,继续前行。
这时,江西南岸上游,又有十数艘战船一字排开,乘风破浪,唿哨而至。刘备再次出舱眺望,只见为首船头之上,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面如冠玉,神态自若,仿佛不是在逃难,而是在游览江景。不是卧龙诸葛亮,又是何人!他背后,则恭敬地立着孙乾。
“军师!”刘备大喜,慌忙请诸葛亮上船,急切地问道:“军师缘何在此?”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亮自至江夏,便先令云长将军率部分水师于汉津口等候接应。亮料定曹操必然会亲率精锐追赶,主公兵少,必不能从大路走江陵,定会斜取汉津渡口。故而,亮特请公子尽起江夏水军,先来接应叔父。而亮则亲自往夏口,再调集所有能动用的船只兵马,前来相助,以防万一。”
一番话,条理清晰,将所有变化尽数算在其中。
刘备闻言,抚掌大悦,心中最后一丝阴霾也烟消云散:“得军师,实乃备之大幸也!”
这时,一身甲胄、杀气未消的张飞与赵云,带着一个刚刚沐浴更衣、换上了一身崭新青衫的青年,朝着刘备与诸葛亮缓缓走来。
那青年,正是陆瑁。
他卸去了满身血污,露出了本来的面目。身形挺拔,剑眉星目,虽因力战而面带倦色,但一双眸子却亮如寒星,自有一股英武之气。
他跟在二将身后,远远就看到了一身锦袍的刘备,正含笑望着他们这边。
而在刘备身旁,立着的那位羽扇纶巾之士,无疑便是他神交已久的诸葛孔明。
“诸位,”诸葛亮目光落在陆瑁身上,眼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探究,微笑着问道,“这位壮士仪表不凡,不知是?”
关羽立于刘备身侧,那双丹凤眼也早已在陆瑁身上打量了许久,抚着长髯笑道:“大哥,军师不问,我也早想问了。这位小兄弟是何方神圣?竟能与子龙并驾齐驱,于万军之中杀个七进七出,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赵云与张飞并未言语,他们虽与陆瑁并肩死战,建立了生死情谊,但对于陆瑁的来历,确实也是一无所知。
众人目光汇集,陆瑁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对着在场众人一一拱手,声音朗朗。
“在下重新介绍一下。在下陆瑁,字子璋,本为江东吴郡陆氏子弟,家兄乃陆逊,陆伯言。”
“陆逊?”刘备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可是那如今在东吴孙权帐下,屡献奇策的陆逊?”
“正是。”陆瑁点头道,“家父乃江东名士陆骏。只是在下六岁那年,随家父出游时不幸与家人走失,从此流落他乡,辗转至荆州。”
此言一出,众人脸上都露出了然之色,但新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关羽捋须,丹凤眼微眯,审视着陆瑁:“既如此,贤弟这一身惊世骇俗的武艺,又是从何而学?陆氏乃江东大族,以儒学传家,似乎并不以武功见长。”
这个问题,也是所有人心中最大的好奇。
“此事说来话长。”陆瑁眼中露出一丝追忆与敬重,“在下流落江陵之后,饥寒交迫,险些饿死山林。幸得一名隐世高人搭救,并收我为弟子。他不仅传我兵法韬略,还传我一套《霸王枪法》,并将此枪——大汉冠军侯霍去病曾用过的梅花枪,传给了我。我随恩师在山中苦修十余载,方有今日这点微末武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