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之内,烛火摇曳,映照出诸葛亮那张清俊的面容。他轻摇羽扇,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对面的陆瑁,则在方才的激烈交锋后,显得沉静而内敛。江风透过舷窗,带来阵阵水汽,与舱内温热的酒气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子璋,请坐。”诸葛亮指了指对面的矮几,又亲自斟满了酒杯,递给陆瑁。
陆瑁恭敬接过,道了声谢,落座。
诸葛亮微笑着举杯,示意陆瑁饮酒。待两人饮罢,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朗,带着一丝求教的意味:“亮久闻鬼谷一脉,学究天人,通达古今。今日得遇子璋,实乃三生有幸。方才主公言及,子璋对天下大势,胸有成竹,不知……对我们眼下之困局,以及接下来的战略走向,有何高见?”
他这番话,看似谦逊,实则绵里藏针。既是抬高陆瑁,也是在试探他的学识和心性。
陆瑁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深吸一口气,沉思片刻。
在他的脑海中,无数历史的碎片与未来的预警飞速闪过。他不能直接说出历史的走向,但必须给出最为符合逻辑,且能打动诸葛亮的战略。
“军师谬赞了,瑁不过是略通皮毛,怎敢在军师面前妄言。”陆瑁先是谦逊了一句,随即正色道,“然蒙军师垂询,瑁斗胆献上拙见。依我之见,曹操虽拥兵百万,席卷荆襄,势不可挡,但其根基在北方,不习水战,大军南下,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军心不稳,此乃其一弊。”
他顿了顿,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继续道:“其二,曹操新得荆州,人心未附,荆州士族多持观望,甚至暗中怀有异心。他虽收降了刘琮水军,但那些水师将士,未必真心归顺,战力亦是存疑。”
诸葛亮静静听着,羽扇轻摇,脸上表情波澜不惊,但眼中却闪烁着赞许的光芒。这些分析,与他自己的判断不谋而合。
“其三,”陆瑁放下酒杯,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曹操此次大举南下,意在吞并江东,一统天下。江东孙权,虽有长江天险,水军精锐,但其性格多疑,且内部士族多有降曹之议。若任由曹操各个击破,我军孤立无援,江东亦难保全。因此,陆瑁以为,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联吴抗曹!”
“联吴抗曹……”诸葛亮轻抚羽扇,若有所思,口中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他的目光投向舱外漆黑的江面,仿佛能看到未来波澜壮阔的战场。
“子璋此言,深合我意!”诸葛亮猛地收回目光,眼中精光一闪,赞叹道,“亮亦是此意!只是……如何说服孙权,令其放弃割据之私,与我军共抗曹贼,这其中难度,非同小可。”
他看向陆瑁,像是在考较,又像是在寻求共鸣:“孙权虽有英雄之志,却也深知曹操之强大。其帐下谋士,如张昭、顾雍之辈,皆主降曹。更兼他与主公素有嫌隙,若要摒弃前嫌,共谋大计,子璋以为,当从何处着手?”
陆瑁心中暗笑,诸葛亮这番话,分明是在给自己铺路,为他即将前往江东的使命做铺垫。
“军师所虑甚是。孙权之顾虑,无非是实力对比,以及对刘皇叔的信任问题。”陆瑁沉声分析道,“他会权衡利弊,看联刘抗曹的胜算几何,以及能否从联盟中获得足够的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向他展示,联手抗曹,不仅胜算极大,而且对江东而言,是唯一的活路,也是壮大自身的契机。”
“具体而言,可从几方面入手。其一,分析曹操之弊端,正如我方才所言,曹军不习水战,劳师远征,兵疲马乏,此乃其致命弱点。我军虽少,却皆是百战精锐,士气高昂,更有水军之利。”
“其二,展现我军虽败不溃,且有主公仁德,百姓归附,此乃人心之所向。今日长坂一战,子龙将军于万军之中七进七出,勇冠三军,已然名震天下!子璋虽不才,亦略尽绵薄之力,斩将夺旗,想必江东亦有所耳闻。我军虽败退,然有二位猛将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更兼有军师这等运筹帷幄之才,江东若能与我军联手,实力倍增,胜算自然大增。”
陆瑁特意强调了赵云和自己的战功,意在为刘备一方增添筹码,也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诸葛亮听着陆瑁的分析,眼中异彩连连。他轻摇羽扇,嘴角微扬,似有深意。
“子璋将军分析得当,字字珠玑,亮茅塞顿开。能得子璋如此大才相助,亮深感欣慰,主公亦是如虎添翼。”
陆瑁举起酒杯,神情肃穆,与诸葛亮遥遥相敬:“军师大才,天下共知。陆瑁愿与军师同心协力,助主公匡扶汉室,成就帝业!”
他一饮而尽,心中却是波澜壮阔。
“此一世,我陆瑁定要助主公匡扶汉室,再不让那荆州落入东吴之手!更不能让关将军重蹈覆辙,兵败麦城,身首异处!”陆瑁在心中暗暗发誓。他深知,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虽高瞻远瞩,但其过于依赖荆州这块四战之地,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和刘备的夷陵惨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