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江风浩荡,吹拂着东吴水师楼船上那面巨大的“周”字帅旗,发出猎猎声响。诸葛亮一袭青衫,凭栏而立,随周瑜的大船离开了柴桑,正顺江而下,向着赤壁前线进发。江面宽阔无垠,水流湍急,浑黄的江水翻涌着,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两岸的青山翠林,在视野中缓缓后退,如同一幅徐徐展开又被收起的画卷。
陆瑁的身影,也早已消失在了江夏方向的晨雾尽头。他带着军师的嘱托与满腔的豪情,快马加鞭,返回江夏复命去了。
诸葛亮立于船头,手持羽扇,目光平静地投向远方。他的心,也随着这滔滔江水,开始为接下来的惊天大局而谋划。周瑜在船舱内处理完一些紧急的军务,踱步来到他身旁,与他并肩而立。这位江东大都督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武将便服,少了昨日在府中的儒雅,多了几分临战的锐气。他也望向翻涌的江面,沉默了片刻后,才侧过头,看向诸葛亮,开口问道:“孔明先生,子璋他……回去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并未从江面上移开,语气平静地回答:“嗯,回去了。大都督这边旌旗已动,三军待发,我家主公那边,也需早作绸缪,整顿兵马粮草,以备策应。免得到时临阵慌乱,误了都督的大计。”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解释了陆瑁的去向,又表明了刘备一方积极备战的态度。
周瑜闻言,英俊的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侧过头,那双明亮的星眸落在诸葛亮身上,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状似随意地问道:“说起来,瑜曾听江东子弟提及,当初当阳长坂坡一役,子璋竟能与贵军的赵子龙将军一同,于曹操那号称数十万的大军重围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此事……是真是假?”
他问得随意,眼神却异常专注。他似乎对这近乎神话般的勇武之事极感兴趣,又或者,他是在借此掂量刘备军中,那看不见的、隐藏在水面之下的真正实力。
诸葛亮微微颔首,神色不变,仿佛在述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大都督消息灵通,确有此事。”
他稍稍一顿,目光中染上了一丝追忆,似乎回忆起当时斥候传回来的惨烈战报,声音也低沉了几分:“当日情形,确是凶险万分。曹军铁骑,漫山遍野,遮天蔽日,喊杀之声,十里可闻。子璋与子龙二人,为救少主,并肩冲突,浑身浴血,硬生生从那铁桶般的重围里,凿开了一条生路。”
他再次停顿,这一次,语气中却带上了几分为麾下猛将感到由衷自豪的意味:“便是以子龙之能,事后也常与亮称赞,言子璋枪法精妙,大开大合之中暗藏精微变化,临阵应变之速,更是远胜寻常武将。子龙还说,若非有子璋在侧翼为他分担了至少三名曹营大将的压力,他恐怕也无法那般从容地救出少主。此二人,实乃我主之双翼也。”
周瑜眉梢猛地一挑,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讶异,随即又迅速化为深思。“哦?七进七出……竟真有此事?”他低声自语,随即看向诸葛亮,“这般悍勇,我江东诸将之中,怕也难找出一人。子龙将军‘一身是胆’,其勇武天下闻名,瑜素来敬佩。却不想,这位陆家子弟,竟能与其并驾齐驱?”
他的心中,此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为刘备军中有如此猛将而感到心惊;另一方面,想到这员猛将本该是江东之人,又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惋惜与不甘。
诸葛亮唇边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那笑容中,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矜持。他语气却依旧平和,仿佛在陈述事实:“子璋之武艺,亮不敢妄言是否在子龙将军之上,但至少,是不相伯仲。其枪法之精绝,临阵之沉稳,皆非寻常武将可比。若论战场冲杀,或许子龙将军更为锐不可当;但若论阵前搏杀,子璋的一招一式,更为老练狠辣。”
周瑜沉默了片刻,他再次将目光投向远方那苍茫的江面,缓缓道:“我竟无法想象,我江东居然会错失了如此一员绝世猛将……”
他摇了摇头,转头看向诸葛亮,眼神变得复杂而深邃,“孔明先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麾下又有赵云、陆瑁这等冠绝天下的虎将……嗯,有趣,当真有趣。”
这声“有趣”,包含了太多的情绪:有赞叹,有忌惮,也有身为对手的兴奋。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淡然一笑,顺着他的话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家主公仁德布于四海,天下英雄豪杰,闻其名而归心,亦是常理。”
他话锋轻轻一转,带上了几分若有若无的揶揄,目光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说来也怪,曹丞相那数十万大军,号称虎狼之师,精锐尽出,却奈何不得我军区区两人。或许,此事该问问他麾下的虎豹骑,问问那曹仁、张辽、张合、许褚之流,是如何在那长坂坡上,看得如此‘尽兴’的?”
这话说得极为巧妙,既不着痕迹地捧高了己方猛将的战绩,又顺带将不可一世的曹军狠狠地嘲讽了一番,仿佛曹军的数十万大军,不过是为赵云和陆瑁的表演提供背景的看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