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大帐内,周瑜那句“子璋,你必须回江东效力!”犹如一道惊雷,在陆瑁耳边炸响。他猛地抬头,脸上写满了震惊,僵立在原地,只觉得脑中一片混乱。周瑜的条件,不仅仅是要留下他,更是要将他与刘备军彻底割裂,绑在江东的战车上。这不仅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料,也超出了他自己的底线。
陆瑁的内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忠诚与道义,主公的宏图霸业,两相权衡,重如千钧。若他拒绝,刘备的基业将再次陷入困境,诸葛亮的谋划也将功亏一篑。可若他留下……他如何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又如何面对诸葛亮的信任?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刘备那双饱含仁慈与期待的眼睛,以及诸葛亮临行前那句深远的叮嘱:“万事当以自身安危为重,切莫逞一时之勇。”
就在陆瑁心潮澎湃,难以自持之时,鲁肃见气氛僵持,知周瑜此举过于强硬,恐适得其反,便上前一步,拱手道:“都督,子璋远道而来,此等大事,容他细细思量。都督可否暂借一步,容吾与都督商议一二?”
周瑜锐利的目光在陆瑁脸上定格了片刻,似乎要将他此刻的纠结与挣扎尽收眼底。他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终于点头:“也好。子璋,吾给你时间考虑。但记住,吾的耐心有限。”
说罢,他转身,在鲁肃的引领下,走出了中军大帐,只留下陆瑁一人,在帐内巨大的压力与复杂的思绪中苦苦煎熬。
帐外,月光如水,洒在营寨的土地上,为这肃杀之地平添了几分清冷。鲁肃将周瑜引到一处僻静的角落,远离了其他将士的耳目。他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周瑜,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解与担忧:“都督,你方才之言,是否过于强人所难了?子璋乃刘豫州使者,又出身吴郡陆氏,他本就是忠义之人。你这般逼迫他留下,恐会适得其反,反而坏了吴侯与刘豫州结盟的大事啊!”
周瑜闻言,并未立刻回应,他抬头望向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深邃的目光仿佛能洞穿层层迷雾,直抵事情的本质。片刻后,他才收回目光,看向鲁肃,眼中闪烁着一种洞悉一切的精光。
“子敬啊,你以为吾此举,当真只是意气用事,或是单纯地贪图一个刘备麾下的年轻文士吗?”周瑜的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深沉,“吾今日之言,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鲁肃闻言一愣,他素知周瑜智谋过人,绝非鲁莽之辈,此番言行,定有深意。他连忙拱手道:“都督有何深意,还请明示。吾愚钝,实难揣摩都督心思。”
周瑜轻轻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运筹帷幄的自信与冷峻。他缓缓说道:“子敬,你还记得吾初见陆瑁之时,吾对他作何评价吗?”
鲁肃回忆了一下,答道:“都督当时只知陆瑁随赵子龙血战长坂坡,武艺高强,堪称万人敌,故有意招揽,但言语间多是试探,似乎并未完全看重。”
“正是!”周瑜眼中精光一闪,“吾初见他时,只知道他是吴郡陆氏的子弟,又在长坂坡与赵子龙并肩作战,身先士卒,勇猛过人。传闻他武艺精湛,甚至能与赵云匹敌,乃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猛将。所以,当初招揽他,只是试探性的。毕竟,再勇猛的武将,若无智谋统帅之才,也终究不过是一介匹夫,最多只能冲锋陷阵,难当大任。”
周瑜的目光再次望向中军大帐的方向,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与欣赏:“直到乌林一战!子敬啊,你可知陆瑁在乌林山中,究竟做了什么?”
鲁肃摇了摇头,他只知陆瑁与赵云在乌林袭扰曹军后路,牵制了部分兵力,但具体细节并不清楚。
“他做了什么?他用兵如神,将曹操的后勤弄得一团糟!”周瑜的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叹,“陆瑁与赵子龙仅仅率领一千精卒,却将曹操名将徐晃打得找不到北,甚至连徐晃本人都险些被擒!”
周瑜伸出手指,在空中轻轻划动,仿佛在描绘着当时的战况:“他利用乌林山地的复杂地形,以区区千人,布下疑兵,设置陷阱,断其粮道,烧其辎重,昼夜袭扰,让徐晃的数万大军疲于奔命,首尾不能相顾。那不是匹夫之勇,那是兵法之精髓,那是智谋的体现!以一千精卒,将曹操的后勤搅得天翻地覆,将徐晃这等名将逼得狼狈不堪,这等手段,绝非寻常武将所能为也!”
鲁肃听得瞠目结舌。他知道乌林之战刘备军有功,却没想到陆瑁竟然在其中发挥了如此关键的作用,而且是用兵法奇谋,而非单纯的武力。
“所以,”周瑜的目光再次转向鲁肃,眼神中充满了坚定,“那一刻,吾才真正确信——他陆子璋,绝非仅仅是一名武力强悍的猛将!他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甚至,其才华之深,犹在吾等预料之上!”
周瑜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子敬,你现在明白吾为何要留下他了吗?他不仅是吴郡陆氏的子弟,是能在乌林以千人扰乱数万大军,让名将束手无策的奇才!这样的人,若放他回到刘备身边,不仅会让刘备的实力大增,多得一员能独当一面的智将,更重要的是,这将是我们江东的巨大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