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奉了诸葛亮将令,自江陵点起三千精兵,辞别刘备,取路向南,直奔桂阳郡而来。这三千兵马,皆是跟随刘备转战多年的百战老兵,又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与训练,个个精神饱满,装备精良。子龙将军,素以沉稳冷静、勇猛善战着称,虽领军在外,却无半分骄矜之色。他治军严谨,号令分明,三千兵马在他的统领下,行军途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大军一路南下,旌旗整肃,军容鼎盛。所过之处,百姓们只闻军马过境之声,却不见丝毫滋扰。赵云严令,不得擅取百姓一针一线,不得践踏农田一草一木,若有缺粮,宁可向当地官府公平买卖,也绝不强征。这般仁义之师,与寻常军队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刘备的仁德之名,在他们尚未抵达桂阳之前,便已顺着官道,传入了沿途百姓的耳中。
夜宿之时,赵云亦不曾懈怠。他亲自巡视营寨,检查岗哨,与士卒同食共寝。中军帐内,他时常独自一人,在烛火下反复研究桂阳郡的地图,以及诸葛亮临行前交予他的锦囊。锦囊中,不仅有对桂阳郡内政治、军事形势的详细分析,更有对太守赵范其人性格的精准剖析。
“赵范,汉室宗亲,血缘较远,颇有才干,在郡中经营有方,颇得民心。然此人好名,重利,虽有小智,却无大勇,性情多疑而又易受人言所动。与荆州牧刘表旧部关系不睦,与江东孙权亦无深交,曹操兵败赤壁后,他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云反复咀嚼着这些字句,心中对此次任务的策略,已然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知道,对付赵范这样的人,威逼与利诱,远比强攻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桂阳郡城内,太守府。
太守赵范,年约四旬,面容儒雅,留着一部打理得十分整齐的胡须。他正坐在书房内,处理着郡中的公文。自曹操赤壁兵败,荆州大乱以来,他便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桂阳郡的安宁。他既不愿投靠实力强大却名声不佳的曹操,也不愿依附野心勃勃的江东孙权,更与刘表旧部离心离德。他心中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一方土地,安抚治下的百姓。
然而,乱世之中,岂有真正的世外桃源?
“报——!!”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一名探马浑身是汗,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甚至来不及行礼,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启禀太守!大事不好!刘备麾下大将赵云,率兵三千,已至郡界,离城不过五十里!”
“什么?!”赵范闻言,手中笔杆“啪”的一声掉落在地,墨汁溅满了公文。他猛地站起身,脸上血色尽褪,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恐慌。
赵云之名,天下何人不知?长坂坡单骑救主,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那份勇武,已近乎神话。如今,这位传说中的“常胜将军”,竟率兵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
“速速召集文武,前来议事!”赵范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很快,太守府的大堂内,便聚满了桂阳郡的文武官员。众人听闻赵云兵临城下,皆是面面相觑,议论纷纷,整个大堂如同炸开的蜂巢。
“太守大人,赵云乃刘备麾下第一勇将,其勇冠绝天下,我军兵微将寡,如何能敌?依下官之见,不如开城投降,以免生灵涂炭啊!”一名文官颤声说道。
“放屁!”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武将的怒斥。只见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凶悍的武将越众而出,他名叫陈应,乃是桂阳郡的管军校尉,自恃勇力过人。他抱拳向赵范道:“太守大人休听此懦夫之言!赵云虽勇,但不过匹夫之勇,且只带了三千兵马,我桂阳城内亦有精兵数千,城高池深,又有何惧?末将愿领兵出战,生擒赵云,以振我军威!”
陈应身旁,另一名武将鲍隆也附和道:“陈将军所言极是!我兄弟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何惧区区赵云?太守大人若肯信我二人,我等必将赵云的人头,献于阶下!”
赵范看着堂下争论不休的文武,心中更是烦乱。他知道陈应、鲍隆虽勇,但不过是井底之蛙,如何能与名震天下的赵云相比?可若不战而降,他又心有不甘。他身为汉室宗亲,又是这桂阳郡的父母官,岂能轻易将基业拱手让人?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一名老成持重的幕僚上前一步,低声道:“太守大人,如今之计,战与降皆非上策。战则必败,降则不甘。依下官之见,不如先行试探一番。”
“如何试探?”赵范急忙问道。
幕僚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中闪烁着一丝智者的光芒:“太守大人可先修书一封,言明你我皆为汉室宗亲,血脉同源。大人镇守桂阳,素来安分守己,与刘豫州亦无冤无仇。可先礼后兵,询问赵云将军此番兴师动众,兵临城下,究竟意欲何为。若他意在借道,我等自当相迎;若他意在夺城,我等亦可借此拖延时间,再做计议。如此,既不失礼节,又能探其虚实,岂非万全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